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析学生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2012-12-17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析学生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逆反;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学生逆反心理概念的陈述。指出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情绪性、对抗性、奇特性、内瞎性和破坏性等特征,进而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内在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若干对策和措施。

孔子曾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这是说,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在白天里睡觉。被孔子看到了,就骂他这个烂木头无法雕凿,这个烂墙去粉刷也粉刷不好。虽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也确实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并培养出相当一大批在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的学生,但是作为教师,当面对学生不成器时所采取的“不可雕”、“不可朽”的放弃态度无疑是值得批判的,而这也正是他被墨子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今天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特别是如何面对道德素质低下、品行恶劣、品德落后的学生,是采取“不可雕”还是“雕”,是教育还是放弃的态度,的确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天,当很多教师面对道德素质低下、品行恶劣、品德极差的学生时,往往将其比喻为“朽木”,实际上,所谓的“朽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逆反心理的形成。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试图通过对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来对其解决策略做一探讨。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概念与特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逆反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①既然如此,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就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向与外部监护管教的内容、方式等不相适应以至发生冲突的反映。”②从逆反心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其表现的形式上来说,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判断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逆反作为青少年发展中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同样也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表现。事实上,由于它并不认同监护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待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等,而是体现了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所以表现出较强烈的情绪性。当然,这种情绪、情感表现会因每个人个性特征的差异、监护人的态度、所处具体环境和情景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程度。但总的来说,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2.从其目标的指向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对抗性

从逆反心理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学生个体自我意识与他人或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以至发生冲突的反映,尽管说冲突是逆反心理的极端表现形式,但实际上,无论是不相适应,抑或是不相符合,还是发生冲突,其中都内含着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即对抗性。所以。对抗性是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之一。

3.从其内在的思维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奇特性

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认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说某个学生有逆反心理,就是因为在成人看来,这个学生对某些事情的认识与成人不同,因而发生了偏差,具有一定的奇特性。应该肯定,这种奇特性具有两面性,有时它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表现,但有时它又是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根源。对于前者,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扶持,但对于后者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阻止和遏制。

4.从其存在的形态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逆反心理作为青少年阶段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形式,常常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教师或成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往往与常理背道而驰。尽管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并经常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在其存在的形态上,它却不是以显性外露的方式呈现的,而是通过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机制来存在和发展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5.从其产生的后果来看,它往往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尽管逆反心理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内隐性的特征,但在逆反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却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态度和行为。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使这种潜在的心理转化为显性的对抗冲突,其后果,或者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或者是破坏了学校的教学设备,或者是割裂了同学同伴关系,或者是影响了家庭生活,并最终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可见,它的发展往往是以一定的破坏性为前提的。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在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定心理形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心理,不仅有碍于青少年学生心理的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而且容易使其形成反叛和对抗情绪,产生不良行为,对学生发展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弄清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于我们采取相应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逆反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随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开始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③这是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他们心理的日趋成熟,在心理上进入“断乳期”,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许别人再对他们说三道四,所以经常通过和成人对抗的方式来标榜自己的成熟。为此,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真正把握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并制定出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始终对青少年发展中的怪异行为和想法保持敏感,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关的教育措施,真正达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笔者曾经听到两个走在前面的高年级学生的对话,一个说:“你今天真厉害,敢和老师对着干。”另一个说:“怕什么,我们已经长大了,老师能把我们怎样?”可见,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学生自尊心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分不开的。第二,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采取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加剧其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在一些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和文化教育信息的闭塞,仍有一些教师的教育水平十分低下,不仅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也不懂得如何教育、指导学生,更不知道理解和关心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教育工作完全视为谋生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不是把其看作一种事业,因而缺乏奉献和敬业精神。上述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老师之所以会忽视学生的存在,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学生发展的心理,不知道如何运用教育教学艺术,以至最终导致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一次,笔者刚下课就见几个学生在走廊打起架来,一位老师走过去之后,几个打架学生除了一个没跑外,其他都跑得远远的,于是这位老师就把这位不跑的学生狠狠教训了一顿,结果学生反倒对老师骂了几句粗话跑开,因为他是被欺负的。可见,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第三,家庭环境和教育也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逆反心理的形成多在青少年时期,所以家庭和父母对子女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应该说,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有着较高教育素质和能力的父母都会适当降低孩子逆反心理的发生率。而一种不良的家庭氛围、一些父母的不良习惯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女不良心理习惯的形成,包括逆反心理。有学者指出,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患病率为双亲家庭的5.9倍。对儿童的虐待通常会导致某些嗜好群体中多种人格障碍的并发。④这说明,家庭对一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有个五年级男生,平时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与孩子沟通,家里在吃饭时也不准说话,于是便在学校寻找一切机会说话。后来班主任找他谈话,他说在家不能说话憋得慌,只有在学校说了以后,心里才会觉得舒服、轻松。可见,家长是否懂得孩子的心理、是否会与孩子沟通、是否会以适当的方式教育子女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家长惟有不断学习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学,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水平,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