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调适与教育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调适与教育
论文摘要: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教师、家长履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揭示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的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认知结构、判断能力和行为决策水平都有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但不稳定,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成长的烦恼,还有来自家长、教师及学生自身的过高期望等,常常会诱发这些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即逆反心理。《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1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当今的青少年,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态度,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焦虑状态中。
1.1年龄与生理条件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由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教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与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1.2心理过程式展的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上。在认识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1.3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我们有些教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青少年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1.4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1.5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