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青少年逆反心理透析及对策

2012-12-14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青少年逆反心理透析及对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和行为在青少年中是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当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又有教育失当的原因。文章对青少年逆反现象的表现、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预防、纠正的对策,对减少消极逆反心理与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对策

一、概述

青春期是逆反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性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在现实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家长、老师对孩子无微不地关心,唠唠叨叨地叮嘱,声色俱厉地批评,一味说教灌输。事实上,这样非但无济于事,还会使他们的逆反变本加厉,会使他们感觉厌烦,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产生对立的情绪。如果听之任之,则会产生新的逆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思维过程

逆反心理,是一种以“对着干”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为反应,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逆反心理,是指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对错与否都一概不听,凡事都要反着来的心态,即使他心里认为“甲”比“乙”好,为了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也要故意弃“甲”选“乙”;狭义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不满及抵触。逆反心理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要素构成。

认知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当外部刺激与主体认知体系基本理念相冲突时,主体必然产生对外部刺激的否定性评价和态度。这种否定性评价和态度反复m现,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助推器。否定性的认知会引发否定性的情感,否定性的情感又会阻碍主体认知的客观、公正性。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总是指责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形成了嫌弃、厌烦的情绪,在这种情感作用下,父母的话不管是否在理,是否对孩子有益,孩子都反感,一概拒绝。

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外在形式。知、情、意、行是统一的,由于认知上的错位,情感上的排斥,行为意向上就必然表现为抵触和逆行。总之,逆反心理是始于认知止于行为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反应。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抗、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在学校,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完全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对思想教育及规章制度消极抵抗;对老师指定阅读的书籍不感兴趣,却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刊想方设法地偷读。在家里,有的拒绝与父母交谈,有的对父母的话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等。

这一时期,他们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产生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者教育失当的责任。

(一)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首先,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发育成熟,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其次,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口趋成熟,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其心理上产生断乳,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凼此,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会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另外,由于青少年生理上的Ft趋成熟和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两者的不平衡性使得他们产生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他们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产生对抗心理。

(二)教育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