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浅谈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青春期 逆反心理 起因 种类 应对箍略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期必经的一段心理历程,也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误区。阐述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种类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帮助家长和教师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速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抛砖引玉、指点迷津。
古希腊传说中,宙斯给…·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样,潘多拉也是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盒于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也会经常发生:老师严肃地告减同学们,某部电影或某本小说不宜观看阅读。结果,大多数同学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甚至某些平时不热衷于看电影、看小说的同学,也好奇地悄悄去看。还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倔头倔脑,软硬不吃,一股牛劲。明明犯有过失,老师苦心教育,他们置若罔闻,对老师的批评、劝告,他们横眉冷对,甚至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老师气没一处发,往往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上述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事实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对于处“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年龄在l1、12岁一17、18岁)这种心态尤为突出,逆反心理就是这一时期所存在的主要的心理误区之一.为此,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主要课题。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
从主观冈素米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首先是和他们特殊的身心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青少年大腑的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阔。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二)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而来的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进而又在心理产牛断乳,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识无意识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三)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识是不坚定的和易动摇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的偏差太大,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一些正常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一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主要源于他们的好奇机制。好奇、探究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一些有害或不良书刊以及不相宜的活动,未作充分说理就简单下达禁令,那么这样会增加被禁止的书刊、活动的神秘色彩。青少年,尤其是非顺从型人格的青少年,往往因此而争相设法搞到禁书,掀起阅读禁书热的暗流,偷偷参加被禁止的活动,出现上述的禁果逆反,违背了教师的初衷。
从客观因素来说,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有重要影响。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其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育方法与手段不得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例如,理论宣传中脱离实际,不解决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形式教育报喜不报忧,甚至夸大成绩,掩盖问题,都容易使人产生反感;表彰先进时,成绩说过了头,容易引起挑剔其缺点;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工作方法简单,总是出口训人,家长作风有余,民主作风不足,都容易引起逆反心理。(2)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是滋生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温床。在注入式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局面是: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是随心所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接受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仅起信息的载负和传递作用,学生则起接受贮存作用。,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一味灌输,不讲效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教学使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保证,主体性发展受到压抑,创新精神也被窒息,个体性差异更是得不到承认。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消极被动局面显然与主体性要求日增和自主参与意识日强的青少年的这些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背道而驰。久而久之,他们便由苦学、厌学、逃学发展到以逆反和对抗这种扭曲的方式来争取自己长期得不到保证和强化的主体性权利和自主性要求,以弥补这种不平衡状态。可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的后遗症,也是教育教学上诸多弊端的曝光。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人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致…致,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则较为正常、合理。相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兴起的电脑网络的进入家庭,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为此,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埘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文化现象,如“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忿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