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分析

2012-12-14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全量表和各维度作: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表5)

 

 

上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但与避免失败动机没有显著相关。

3.4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见表6)

 

 

三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时,进人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为追求成功因子。表6可知,多元相关数为0. 621,其解释变异量为38.6%。

4.讨论

4.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基本特点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全量表的平均得分是3. 3487,分值位于“有一点信心”和“有一些信心”的中间位置,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个体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学生虽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总体看来,他们能够正视现实,相信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选到相对理想的职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事实并不能掩盖一部分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低的事实,不少大学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采取措施来缩小个体差异。

4. 2学科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理工类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要普遍高于文史类大学生,并在全量表和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情景下,社会对理工类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大。因此,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前景看好;然而文史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选择的余地相应较少,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就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比文史类大学生更加自信。

理工科的学科性质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理工类大学生一般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他们有更大的自信来解决生活、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往届理工类毕业生相对容易地找到工作的事实,使得理工类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更加明确,更能知道什么职业适合自己。所以,理工类大学生在制定规划的信心上也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生。

4. 3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高,在三年级时达到最高,但到了四年级时又出现了回落,一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最低。方差分析显示,除在制定规划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方面未见显著差异。

鲁思·霍尔兹沃思指出,“某一生活变化尽管是人们希望出现并已计划好的,但在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变时所伴随的适应过程中也要出现某种紧张。大一学生刚人大学,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在所难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是佼佼者,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则变成了普通学生,这使他们有一些失落感和自卑感。因此,大一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较低,自信心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通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能力,同时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这使得他们对自己抱有更大的自信。但到了面临求职的大四阶段,现实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很多学生出现了就业焦虑,对前途充满迷茫,导致求职信心的降低。

4. 4性别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