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提炼的是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需育人环境中各方面的人共同参与。因此,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课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2.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大学生在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压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例如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考研落榜,对于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泰然应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3.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指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风格、各种装饰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下一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