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

2012-12-12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变量内涵的新发展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很有影响力的理论,在国外应用广泛,而在国内的研究相对很少,文章简要地介绍了计划行为理论及近几年来对该理论变量内涵的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态度 主观规范 知觉行为控制 意向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发展比较成熟并且很有影响力的理论,是解释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意向,进而作用于实际行为的过程。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与健康行为、运动及休闲行为、社会与学习行为等。

1.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简介计划

行为理论(Ajzen1991)是由理性行为理论(Fishbein&A—jzen1980)发展而来的,理性行为理论假设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Ajzen考虑到人们的某些行为是不完全受意志控制的,同时还受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于是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这一变量’并正式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

1.1TPB结构模型

 

 

TPB认为目标行为直接由行为意向引导,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行为意向可以由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来预测,其中知觉行为控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行为。

1.2TPB主要变量的涵义

态度是指个人对于表现特定行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基于期望一价值理论(Fishbein&Ajzen1975),目标行为的态度是由个人的行为信念和结果评价两个成分所构成。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在表现某一特定行为时,参考群体和社会的压力对个人行为决策的影响,参考群体通常指对个人重要的他人或团体。主观态度是由个人的规范信念和顺从动机两个成分所构成。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欲表现某一特定行为时所考虑的促进或阻碍执行这一行为的因素,或欲表现该行为时所知觉到的难易程度。知觉行为控制是由控制信念和控制因素的知觉强度两个成分所构成。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中,行为意向是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欲从事特定行为的倾向,由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共同决定,它们对行为意向的决定程度随着研究的目标行为的不同而不同。

1.3TPB变量的测量

TPB变量的测量项目采用李克特等级评分法,基本上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即采用语义区分法,间接测量则是基于突显信念和期望一价值理论来衡量各变量的。

在发展TPB各变量的测量问卷时,Ajzen建议应遵循一致性原则和引出突显信念原则。一致性原则即应用TPB研究目标行为时要保证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具有相同的行为元素,即对象、行动、环境和时间四个元素,这样以确保所要研究的行为的一致。引出突显信念即对于目标行为产生作用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这些突显信念要通过11PB指定的开放性问题来引导,这是获得准确可信的研究结果的关键步骤。

2.TPB变量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