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2012-12-11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 心理误区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和难度的增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本文概括了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误区,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是大学生在对自我、就业和社会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待就业行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情感倾向。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选择的市场调节模式。就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和难度的增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这也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心理误区

1.理想主义

当代大学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备受呵护、一帆风顺,因此在择业时也带有理想化倾向。既希望找到地理位置优越、层次高、待遇好的单位,还要考虑专业对口和较好的发展机会,又不希望工作太劳累,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错失很多工作机会。

2.盲目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爱慕虚荣、争强好胜,导致个人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而是盲目地和其他同学及自己找到的工作比较。认为自己找的工作决不能比某些人差,决不能低于某些同学的标准,最终错过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3.依赖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依赖父母、老师或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更有甚者,有的人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一切依赖父母为其做好计划、铺平道路,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

4.盲从心理

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会表现出盲从心理。

5.焦虑心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毕业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的情绪。他们担心能否如愿以偿,有的还担心就业无门,严重者甚至患上了焦虑症。

6.自卑心理

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有些大学生感到困惑和不安,怀疑自己的才华能力,不信任自己,一看到众多求职者就打退堂鼓,大有自愧不如的感觉。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时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特长,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与就业。

7.自负心理

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某些优势,或就读于名牌学府,或所学专业热门,或成绩优异,或求职门路广,产生一种目空一切、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自信乐观,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对单位挑来挑去,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

二、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析

1.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倾向于到大城市、待遇和工作环境好的单位,而这类单位的人才日趋饱和,对毕业生的需求少、要求高。这导致了很多学生继续考研或在家待业,造成了“有业不就”的局面。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继续唱响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就业的主旋律。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和高校学生服务西部、扎根基层的重要意义;通过邀请往届在西部、基层就业创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作报告以及组织部分学生到西部接受教育的方式对广大在校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给予愿意到西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以适当的学费减免和西部服务奖助金;在制定和执行考研政策时,对于服务西部的同学给予一定的优惠;在档案和户口管理上协调有关部门给予适当的照顾,鼓励毕业生在西部、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2)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教育。这能使学生的择业观从被动就业观念转向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并努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学校要大力倡导学生自立自强、自谋发展,并在整个过程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毕业生的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可以邀请成功企业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展必要的创业培训和指导,让学生学会确定创业项目、为创业打好基础、建立和储备社会关系等;甚至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和技术支持,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指导和服务,为有能力的毕业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教育学生在择业时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摆正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引导他们把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兼顾社会需要和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