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

2012-12-11

体育学科因其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立体性、心理操作的复杂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它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具有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2.4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促进体能、技能等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同时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改变目前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紧迫需要同时,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学习领域就包括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又体现了这门学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3.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条件及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学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的最直接、最自然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它学科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

最后,大学生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体育运动能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从而把被压抑的情绪和思想释放出来。所以,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手段、方法,使学生敢于面对逆境、困难、挫折、失误和落后的考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面对挫折进行正确思维、判断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体育教学和长期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58页)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