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中心理活动课中“调侃现象”影响因素探析

2012-12-10

在心理课进行到不同的阶段时,调侃现象的出现有明显差异。例如,在一个情境体验结束后,给时间让学生体验一下时,学生神情都很认真,静静思索,表情丰富,但紧接着让他们分享体验时,气氛就开始升温,学生说说笑笑,在发言前有些还先清嗓子,咳几声,然后才慢条斯理地开始讲自己的感想。而其他聆听的学生,会随着发言学生的调侃语言或者调侃表情而出现相应的调侃姿态,或交头接耳,或掩嘴偷笑,或放声大笑,或发出“哦、哼、切、嘻……”等具有调侃意味的语气词,让原本深刻的体验、真切的感受,都化为心理课上的调侃因素。这些因素在学生眼中是有趣并开心的,但对于心理辅导效果,无疑起到阻碍作用。不仅无法实现预设的辅导目标,还有可能出现揭露他人隐私,践踏他人感受,伤害他人自尊等不良现象。所以辅导教师在分享阶段,应该特别提高警惕,及时对不健康的调侃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相互伤害。

3.活动形式

心理课中的活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将心理因素通过活动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体验,而不同的活动形式会引发不同的调侃现象,调侃的“量”也因活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活动形式为探讨式抒发意见,这时的调侃会相对较少,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分享欲望,他们渴望获取更多的资源。如,在情绪辅导中,让大家分享自己所采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时,一方面由于话题的普遍和大众化,学生不会隐藏心思;另一方面由于希望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更多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学生都很积极并真诚地交换各自心得,使辅导目标有效达成。

在一些类似情景演练或者即兴表演的活动中,则可能出现令教师手足无措的调侃场景,学生的言行不仅脱离主题,而且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的表现夸张到“表演即是表演”,而没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其他学生看完表演后也不会有深层次的感想和收获。

总体说来,在心理课上,如果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更多的回答自由,学生可能会更多地表现出调侃的姿态,而如果将活动规则界定明确,将活动主题缩小在较小范围,学生的表现会更严谨、诚实。

三、关于如何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

钟志农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如何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侃应该“容忍”吗?要看具体情况;(2)重在预防,抓好团体动力的“起、承、转、合”,营造健康、开放、活而不乱的团体氛围;(3)重在及时发现,及时引导;(4)重在建立团体规范;(5)提高教师自身的组织调控能力。以上各点都需要结合调侃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辅导过程中作深层次的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影响调侃现象的因素,笔者认为,调侃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心理课上用于调节尴尬气氛的调侃也是必需的,除了在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上要稍加注意,避免某些话题出现不必要的调侃外,对已经出现的调侃现象进行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这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在平时要多做课后笔记,进行归类分析,比如哪些情境、哪类学生、哪些话题、哪些活动容易出现不健康的调侃,做好预防性工作,为及时识别不健康的调侃作好准备,并积累一定的处理调侃现象的有效手段。在心理课堂上,随机应变,将平时积累的应付调侃现象的经验选取合适的加以利用,容许健康的调侃之风存在于心理课堂上的同时,及时引导甚至制止不健康的调侃之风,防止学生自尊受到伤害,加强心理课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他们更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