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中心理活动课中“调侃现象”影响因素探析

2012-12-10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高中心理活动课中“调侃现象”影响因素探析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探讨高中心理课中调侃现象的影响因素。在积累了相关的辅导经验后,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大致包括,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闭锁性和社会性)、班级氛围、心理教师的人格特质及上课风格、课程设计(辅导主题、辅导阶段、活动形式等),以上因素对调侃现象的生成具有较大影响。将影响调侃的因素作较详细的分析,对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可起到关键作用。

〔论文关键词〕调侃;心理辅导课;高中生

2007年11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首届年会上,作的《对心理辅导若干困惑问题的思考》报告中谈到困惑六“如何看待心理课的调侃现象”时,他提出,健康的调侃可以为团体成员带来快乐,不健康的调侃则是一种传染病,会很快削弱团体凝聚力;并提醒各位心理教师,需要对心理课的“调侃”问题做出认真反思和认真应对。

一、心理活动课中的调侃

“哗众,可以取宠,也可以失宠”——这是我在今年新学期的心理课上对高一新生提出的一个课堂要求,即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华丽,可以与众不同,但在表现前,请三思而行,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取宠”更多,还是“失宠”更多。

这里的“哗众取宠”,指的是心理课堂上的“调侃”,而且是“不健康的调侃”,即阻碍心理辅导课有效进行的现象。调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释义:(1)以言语戏谑嘲弄;(2)不经意间的一句玩笑话;(3)故意以诙谐幽默的话调节现场气氛。第一种,比如在上《我是谁》时,某位学生在和大家分享我是什么样的人时,有好事者插话:“他的缺点就是太帅了。”第二种,比如在上《你我他》的同伴交往课时,有学生在形容对对方的印象时,说:“他很认真,很积极,但实际没啥水平”,边说边笑,以为开了一个很好的玩笑。第三种,如在上新生适应的活动课时,问及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生活有何感想时,有学生憋笑说:“我们目前的生活犹如被强奸,既然不能反抗就不如躺下来好好享受,以后的生活将是像被轮奸……”,全班爆笑。虽然此话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它不适合出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实体验将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调侃,可以是一种防卫方式,可以是一种吸引他人注意的手段,还可以是一种故意脱离主题随心所欲的应对方式。以上三种“调侃”,在心理课上都存在,并相互作用,和谐或僵化心理课的氛围,促进或阻碍心理课的有效生成。

二、调侃现象的影响因素

在过去一年的心理课中,由于课时不多,虽然体会不尽深刻,但也积累了不少关于心理课的感想,其中较深刻的便是心理课中的调侃现象。每次心理课,我都作了课后感想记录,发现每次课上总有或多或少的调侃现象出现。甚至在某节课上的调侃之风肆意,令我一时手足无措,只能直接“叫停”,硬性进入下一个话题。

经过一系列的体会、总结及反思,笔者认为,高中心理课中调侃现象的出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只有将这些影响因素分析透彻,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探讨引导“不健康的调侃”的措施。

(一)学生

1.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心理课中出现的调侃现象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是高中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其中,闭锁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在高中心理课上,必然会出现调侃现象,它们是调侃现象形成的基础,是调侃现象得以滋生的生长素。

(1)闭锁性。成长到十六七岁的学生,内心世界变化多端,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但并不轻易表现出这些内心变化,反而将“孤独”、“安静”、“寂寞”等字眼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色调,盼望独立,渴望独处,希望保留更多的秘密,“装深沉”也就成了他们追求的一种时尚行为。在心理课中,许多学生在辅导最后的分享阶段,会担忧自己被叫到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即使他们产生了很多观点,但都将这些意见保留,不愿和大家分享,或说不愿让别人知道。所以一旦被点到分享自己的感想时,这些学生会不断调侃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防卫他人。

(2)社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而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的思想更上进,追求现代生活的欲望更强烈。大多数学生从小都生活于优越环境,接触城市中的新奇因素更多,融于社会活动更快,调侃欲望更自然、更强烈,调侃运用的资源也更丰富。如在一次心理课上有位学生对着另一位同学脱口而出“下流”,引起大笑,对方则回敬“下流,就是时下流行的东西,我很荣幸”。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有点“不正经” 之风。

2.班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