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促进德育自主性试激发内部动机

2012-12-10

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主观上认为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归因倾向对人的期望、情感、动机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地运用归因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德育工作中归因直接影响德育效果,进行合理的归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但要自己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归因以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要想把在某种场合表现出的行为持续下去,需要把助人的观念内化,这是一种自我归因。把成功归因为外部的原因,如运气好或工作难度的降低,一般不会从根本上使个体对事件或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只是对成功所带来的结果有所好感,只激发了外部动机;当把成功归因为内部的原因,人们常会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内部动机就会得到激发。如果把失败归为内部的原因,个体的内部动机可能会受到影响,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而如果将失败归为外部的原因,则个体的内部动机不会受到损伤。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榜样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归因,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合理的归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将榜样行为进行内归因,将学生的不足进行外归因,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

(四)提高受教育者的胜任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动机性努力的程度。当个体觉得自己在某项活动上有较高的效能感时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觉得自己在某项工作上的效能感较低时,付出的努力将会减少。信息性的事件促进个体内在的因果知觉与胜任感,由此提高个体内部动机水平,当个体将自己的行为结果评价为成功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时,将促进胜任感的产生。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分析榜样行为的价值,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得到表扬,使他们感觉到这些榜样其实离他们很近,与他们是有关系的,他们有能力做出与榜样类似的先进行为,从而获得胜任感;使他们意识到社会需要这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受到周围人及全社会的尊重。德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树立的榜样形象过于完美或经人为拔高而使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而过于完美的形象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胜任感降低、消失,与榜样行为之间产生距离感,对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产生消极影响。德育应有益于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人精神的鼓舞,但德育并不要求我们把榜样树立得至善至美。榜样被优点包围而毫无瑕疵会给受教育者虚幻的感觉,这样的德育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真正的德育,是让受教育者全面认识榜样,看到榜样的内心世界,看到榜样的伟大,也看到榜样的渺小,看到榜样的内心活动也有双向性,看到悲、喜、美、丑在榜样身上的斗争,榜样的行为正是在这种争斗中显得更伟大。榜样教育的真实性会拉近受教育者与榜样之间的距离,使受教育者觉得榜样和自己一样,也有内心的冲突,使他们能预见到自己的成功,促进胜任感的产生,提高他们的内部动机。

德性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德性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受教育者的这种需要,榜样教育不失为满足这种需要的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形式。在榜样育人的德育活动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各种细节,激发受教育者的内部动机,促进他们德性行为的发展。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