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小学情绪教育及其策略探析

2012-12-10

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常常被社会赋予较高的道德期望,因此教师的情绪管理可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部分,小到影响教师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大到影响教学品质、学生成就甚至社会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面对各种情境接受挑战,情绪也常常会不断地波动,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就不可能创造出较佳的教学品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工作有一个定义:工作的目的应当是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乐趣的。

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名背景、能力、兴趣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室中的活动进行是复杂多样的,又是同时发生的,教师大多数时间都需要做出快速的反应。在这种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下,要求教师比较完美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需要比常人更多的毅力与自律能力的。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同时进行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展开,又为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已有相当多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有相当大的比例存在着工作疲劳、焦虑、角色过度、完美倾向等有损身心健康的表现。从人性层面上说,教师也是人,表现出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是从教师的工作层面上来说,是不允许他经常处于潮起潮落的情绪动荡之中的。因此,在遇到压力、挫折时学会控制愤怒、哀伤、退缩等不良情绪反应就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修课之一。培养沟通的能力、培养自信心与同理心、了解自己并悦纳他人、充分了解并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等都是培养健康的情绪的有效途径。

《中庸》有一句话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指人的情绪的养成,不仅着眼于追求个人的成功,更期盼着经由人际和谐,达到天地万物和谐生长的更高境界。

如果说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那么提升人文智慧的情绪教育应该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伦理失调现象的重要途径了。情绪教育的要旨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的情绪,妥善管理自我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和不正当的欲望,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认识他人的情绪,了解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追求较佳的人际适应与人际关系。教育界与整个社会应该尽可能为学生与教师营造人性化的情绪教育环境,培养出积极、善良、负责、有信心、健康的新一代国家公民。

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