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一种便捷有效的成长性小组辅导法

2012-12-07

1.无病假设

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都有发展阶段的烙印,有时某一阶段度过,问题也会自然消失。如青春期的逆反会随着辩证思维的发展而趋于缓和。因此,我们不认为学校情境中的绝大多数孩子有心理疾病。我们认为,他们的生活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一次尝试的失误;只要重新再尝试一遍或几遍,并始终保持对外界各种成长信息的把握与采集,他们就会很快融入同龄群体。

2.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AB关系问题

我们认为,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人际交往、自我形象等问题,都可归结为AB关系问题。将A对B的感受和看法表达出来,同时B对A的反馈也呈现出来时,当事人与观众可清晰地看到一个有情境、有细节的问题现场,此时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就变得容易很多。

B:热情但突然冲A一拳头。

A:受惊吓地反击对方,并破口大骂:你神经病啊。

导师采访A:当他用这种方式对你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A:我觉得他在挑战我,我觉得受到了侵犯,我很不舒服。我不喜欢人家突然碰我。

导师采访B:你刚才用这种方式对他,你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B:我本来的意思是下课了,想开心开心,男孩子都喜欢用这种动手动脚的方式来打招呼,邀请对方一起玩。

导师对A:原来他的意思是想邀请你一起玩,不是挑衅你。如果你不喜欢他这种动手动脚的邀请方式,你可以跟他说:下次走过来说一声就行。

B:对不起,我不知道我手重了,让你受惊了。

以上片段是一位高三男孩总是烦恼自己动辄“对人发火,事后后悔”表演出来的一幕。

3.所有的问题都是互动产生的

因此,通过具有互动性质的表演就可还原问题真相;当真相呈现,答案自然涌现。当当事人邀请一位在场观众表演出内心的挣扎时,可以让他从静态笼统、过于概括的角度走出来,使之看到互动双方的感受、影响以及可调整的方向,从而放弃自己原先的“错在一方,无能为力”的思维局限。

4.一个健康的人必在行为、感受、思维、身份与灵性等五个层次保持内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