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2012-12-06

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则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一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二是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观念,要以翔实的事实依据,阐明一个人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单位的某种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每个人都应做好在自己的一生中转换几次职业的准备。三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从实现人力资源效应最大化视角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应是职业的一般性要求(如职业理想、态度、责任、良心、信誉等)、职业的特殊要求(如职业技能、纪律等)与个体特质(如兴趣、爱好、能力等)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系统化培养。其中,个体职业理想、兴趣、个性特点、职业能力与特定职业匹配,应成为个体和社会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

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自我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情感管理教育、学习辅导抑或网络心理辅导等,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对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和同步发展。大学一年级侧重入学适应教育、自我探索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有关理论教学和心理测试,教会学生客观和全面地认识自己;通过专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二、三年级着重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个性的优化、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自身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通过职业实践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学习与交往,培养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优化心理素质。四年级重视就业指导,要为求职准备好一切软件和硬件,为即将从事的工作积极搜集信息和材料,进行求职前的培训及转变角色,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以开朗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加强就业心理辅导通过几年的学习,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收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竞争力。但毕竟择业对许多大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冲突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仍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心理辅导员要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包括以下工作:一是开展系统全面的就业心理指导,广泛深入地宣传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和内容以及当前的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使学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提高耐挫能力;二是及时疏导就业中的不良心态,如自卑或自傲、盲目攀比、挫折心理等等;三是就业心理障碍咨询,面对个别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咨询者与来访者要一起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出心理压力源,协商对策,以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心态。除个别咨询以外,也可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和团体辅导,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