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高效课堂是南通教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目标,它在南通人心目中有四个鲜明的特征:突出目标的整合;催生过程的灵动;实现“四基”的扎实;聚焦人格的生长。其中聚焦人格的生长是南通教育人对高效课堂的核心认识。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传统地理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看成受教育者,是地理知识体系认同者、继承者和适应者。学生往往被定位于机械的“唯书”、“唯上”、“唯师”的顺从者,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只能消极适应环境,而不能主动超越环境。因此,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现实和未来生活中具有独立个性的创造者、开拓者和超越者,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下面就怎样在地理课堂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谈谈粗浅的认识,以求教同仁。
一、在自我教育中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学生的“个性”,南师大班华教授归纳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素质因素在学生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主体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一位学生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学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自觉地积极参与地理教育活动,在整个地理教育活动中体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首先,与其他学科相比,我们地理教育在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有着先天的优势: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无论是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还是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都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探索性。特别是那些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又十分复杂的地理事物,学生又没有生活体验,教师靠三言两语、靠教材一张图片是无法达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探索、自我发展,使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必然。其次,南通推广的高效课堂模式,为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整个高效课堂,围绕着学生人格的生长与健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整合为引导,催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智慧对话、互动生成的情景与过程,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自主构建与内化,达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发展的多元提升。
苏霍林斯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正是学生在这种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内在机制中不断研究地理教材中图、文、练习三大子信息系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开拓学生思路的起点,启发学生再思考、议论、总结,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找到知识真谛,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样从我能学地理为我会学习地理。
第斯多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引导、激励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芽,唤醒他们本身的生长机能,鼓舞他们茁壮成长,教师的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弘扬主体性。
二、在因材施教中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个性是不可重复的统一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地理区域。区域性的地理知识,必定形成地理知识的个体差异,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独特性个性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培养学生的独特性个性就是促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主体意识,形成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升个人素质和价值。例如: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人看过世界地图,有许许多多也观察到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但只有躺在病床上魏格纳表现出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大胆猜想,提出著名的大陆漂移假说,表现出个人的意志与魅力,展现出其独特性。可以说:“没有独特性就没有个性。”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的相应的教育,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上,找到一条最鲜明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和找出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福利的劳动中给学生带来创造的欢乐和那条“含金的矿脉”……我们的任务应在于不要使任一位学生成为毫无个性,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地理某一章、某一节、某一段得到充分认识和发展,充分显示其个性,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各自达到能到达的发展水平,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把握获得成功的尺度,过去那种模式化、标准化的地理应试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就在于否定差别,实行“整齐划一”,抹煞个性,不尊重人的独特性,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需要各种规格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我们更要正视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的潜在优势,培养一批具有“特点+特长”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人才。
三、在创造性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自由个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的发展时常常提到人的自由发展,而自由发展是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地利用客观条件前提下自主地发展积极的个性(包括发展兴趣、才能意志、性格等),将人类积累的地理知识据为己有的内化和将己有的个性品质在地理教育活动外显出来,要实现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由活动。正像苏霍姆林期基所指出的:“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
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是文化的简单传递,地理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主要为了更新知识。它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和生活中所提供的现成的经验和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如热带骆驼为何是单驼峰,而温带的骆驼是双驼峰)去研究(假设我国实行了农业现代化,大批劳动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解决这些“剩余劳动”的对策或路在何方?)去理性思考。(如作为世界单极的美国,频繁干涉中国内政,既卖枪又卖炮,并且大张旗鼓地支持台独?那么美国爱台湾到底有多深?)陶行知先生1933年就倡导创造教育,创造性作为个性特点,不仅仅是创造力的表现,而且是创造意识、创造情感、创造意志、创造能力的统一,因而创造教育是个性教育的重要方面(不能把培养创造性仅仅看成智商的一部分),而是个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意识是出自对社会的责任感而形成创造意识、创造欲望(如哥白尼为反对世俗的“地心说”而敢于提出“日心说”),创造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是以开拓创新为快乐,创造意志是创造过程中表现出目的性、独特性、顽强性(如伽利略宁可为真理而献身)。地理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独特而重要的使命,教师的责任就在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在自由活动中发展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磨练自己的意志,形成鲜明的个性。总之,一位具有鲜明的自由个性的学生往往能推动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推动创造力具有可持续性和强劲的“生命力”,反过来创造性教育又促使学生释放巨大的潜能,促使学生不断开放自己,外展自己和不断超越自己,使自己具有优秀个性的现状的创造者和未来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