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师心理援助的构建与运作

2012-12-03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摘要:2005年3月18日,作者倡导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以教师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心理援助机构——“南京市秦淮教师心理援助中心”。在此,作者将两年多的思考和实践撰写成文,以期与同行商榷。

论文关键词:教师;心理援助

一、构建教师心理援助机构的缘由

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相关对策研究也应运而生。许多教育管理者及研究者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组织层面对教师评价、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但是单纯依赖教育行政从组织层面采取某些措施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效果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即时性不强,组织或行政部门的干预一般是当问题发生后,才采取一些措施去弥补,一般只能是“亡羊补牢”,而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且从政策出台到贯彻实施,还要经过一系列环节,不能即时解决某些问题;二是针对性不强,组织行政部门解决的问题一般只能是普遍性的,很难做到因人因事而异,而教师的心理问题从产生原因到表现类型都是千差万别的,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三是组织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或解决问题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那么,是否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性的组织或团体,为教师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进行干预和援助呢?这应该是怎样一个组织呢?如何有效地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研究。

二、关于教师心理援助机构的设想

(一)性质

教师心理援助机构应当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一个组织或机构,其工作宗旨是本着尊重教师、关爱教师、服务教师的原则,为教师提供心理援助,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和专业成长。它不同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提供免费的咨询与帮助,经费来源主要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的投入;它的工作不仅包括接受来访者的咨询与求助,更多的是主动服务,通过定期的教师心理信息采集发现问题,针对各种具体情况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及组织互助沙龙活动。

(二)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的有关理论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研究。早期的研究者将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他人和社会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后来开始探讨社会支持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的缺乏则与社会惰性、焦虑、担忧、压抑、毒品使用有着显著负相关。

根据Cohen & Wills(1985)的研究,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论压力情境存在与否,社会支持都能满足个人的重要需求,提高自信心以及对环境的控制感,再经由情绪影响生理反应,或经由情绪而影响行为模式,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及减轻压力对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社会支持可以扮演缓冲压力的角色,使处于压力情境中的个人通过社会支持来缓冲压力对个人所造成的冲击,间接地对身心健康及生活产生正面效果。

成立教师心理援助机构,就是要为教师提供一种社会支持系统,这种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心理健康辅导专业人员以及教师同行。它所提供的支持主要是一种非物质的情感方式,包括倾听、理解、建议、鼓励、尊重、心理治疗、互动互助及陪伴分享等方式。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产生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后,很多人不愿意在家人面前表现出来而选择要么独自承受,要么找朋友倾诉,而后者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及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普遍缺少专业支持,从而导致对自身的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或夸大或轻视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另外,教师也缺少同类群体的感情支持,缺少情感分享与相互鼓励,这使得他们感到孤寂,觉得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很“另类”而羞于让人知道。成立教师心理援助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较为专业的心理支持的机构或场所,让教师感到他们是被关注的,是被尊重的,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是个别的“另类”,而是“合情合理”的存在,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而且这些困惑或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或缓解的。从这方面看,教师心理援助机构的成立本身就有一种“援助”或“治疗”的作用。

三、教师心理援助机构的运作方式

教师心理援助机构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干预与辅导,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采集教师心理信息

要想有效地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首先要即时地了解教师的心理状况。因为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更因人而异。如果要随时了解教师的心理状况,就必须定期对其心理信息进行采集。采集的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学校教师心理发展工作室向教师发放问卷,同时将问卷挂在网上,让教师自主参与调查。

1.采集内容

教师心理信息采集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普查。如心理健康的一般水平及状况,主要工具采用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量表如SCL-90、16PF、EPQ等;心理生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主要工具是自编问卷。

二是专题采集。根据需要,围绕某个专题,采集教师在某个时期或者某个方面的心理信息。比如在开学初期、考试前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关的心理信息采集,主要了解教师对学校人事安排、工作以及考试评价压力的认知与感受;教师的收入情况以及对心理的影响等。采集工具是自编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