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建构主义背景下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2012-11-29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键词〕建构主义;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 ”的重要性。因此,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自主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何克抗指出了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的几种偏向: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忽视自主学习设计。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应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如小学心理活动课有如何调节情绪的内容,高中心理活动课也有类似的内容,相同的主题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可能都会出现,在三个不同的年龄层里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的意义建构呢?这就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如小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各种情绪;初中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情绪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学会一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高中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建构的目标各有不同。

2.教师的指导如何做到合适、合理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非常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缺乏适当的环境、背景和铺垫,学习将不能发生。教师的指导只有做到合适、合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新旧知识的冲突也不同,何不通过这种冲突过程的多样性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呢?利用讨论等形式,让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这正是建构主义强调的“协作”。如在《超越自我》这一课中,在课程刚开始时,教师没有作任何的解释和指导,先让学生完成蒙眼跨越障碍物的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和分享后再加以点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也提示我们,对心理活动课而言,更多的是让学生先体验、感受、充分分享后,教师再作适度的引导,效果可能更好一些,这样也避免了定势思维的影响。虽说课堂上的游戏是预设的,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却是从活动当中得来的,生成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

3.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围绕“概念框架”的自主学习;“抛锚式教学法”:围绕“真实问题”的自主学习;“随机进入教学法”:围绕“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学习等。在实际教学当中,常用到的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创设的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或者在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直观、生动的形象能有效地激活并唤醒原有认知结构(Schema)中的相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同化”当前的新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关信息,不能同化新知识,那么学习者便对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即通过“顺应”来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化”与“顺应”都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个体提取认知结构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