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克服中的教师因素浅析

2012-11-23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大多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造成学生心理库碍的因素很多,仅扰学校而论,主要有学校教育体制、教师和学生本身等。为了克服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的教师因素,对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提出了断的要求。

关健词: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因素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作为高素质的公民,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的知识修养,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可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心理素质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素质会阻碍个人的发展,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否成才,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占70%。在智力水平相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优良的心理素质将起决定性作用,甚至在智力水平较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也同样可以成才。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进行测试,抽取其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组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不同,成就最小的一组心理素质如兴趣、自信心、进取心、不屈不挠或完成任务的坚韧性等方面明显低于成就最大的一组。这是因为,个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则可能使潜能受到压抑。可见,心理素质与个人成才关系密切。

现在的青少年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具备较高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可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必要而紧迫的。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根据权威部门测试统计,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其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者占20%至30%,中学生为40%至50%,大学生为20%至30%。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承受问题,心理不平衡间题及心理失常间题。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第一,在学习心理方面,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认识。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不能配合教师,比较被动;课外爱好不广泛,特别是缺乏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爱好。不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有点成绩就骄傲起来,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对待学习只看到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考试焦虑,厌学等。

第二,在生活心理方面,缺乏生活理想,脱离生活实际。在家不能孝敬父母,在社会和学校不能尊老敬长,缺乏对家庭和集体的热爱;不能正确对待友谊,有代沟现象,同龄伙伴关系紧张,与异性交往困惑,部分产生早恋。

第三,在个性心理方面,个性心理发育滞后。没有比较清楚的自我意识,不能自尊自爱,缺乏自知之明,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差,容易遇事冲动,与他人合作相处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对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不能主动、自觉的适应等。

第四,在择业心理方面,缺乏理想与信念,人生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缺乏自信心、缺乏对事业成功的追求。

三、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因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涉及到遗传因素、生理条件、身体健康、所处的时代、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学生心理、实践等,这里只讨论学校方面的原因,仅学校而论主要有学校教育体制、教师和学生本身等。

1.中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生,校园生活、学校的环境和风气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水平有限,以优生为重点而忽视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抓好文化课为重点而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了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特别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摧残了不少学生的聪明才智,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创造个性,把学校办成了毫无生机的经院。

2.中小学生师向性很强,教师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处世态度乃至言谈举止,对他们的成长、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可惜的是,由于部分教师教育思想不够正确,教育素养不够高,教学方法不当而伤害了学生。如讲课乏味,负担过重,考前突击,疲劳轰炸,处事不公,待人不平,甚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打击报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茫然无从,对老师丧失信任感,进而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该说,相当多学生的厌学症是由我们教师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