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把握聋哑儿童特殊心理状况

2012-11-22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聋哑人是我国众多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数占着很大的比例。由于他们存在生理或心理的障碍,聋哑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与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探讨聋哑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要把握住聋哑儿童特殊的心理状况,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使聋哑儿童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

一、聋哑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自卑感。聋哑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存在的障碍,决定了他们不能正常参与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普遍有自卑感。

2、孤独感。对聋哑儿童来说,因为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又渴望身体残损得到补偿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其孤独感更为强烈、更为持久。

3、焦虑和抑郁。后天致残的病人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4、嫉妒、保守心理。聋哑儿童一般都学习勤奋刻苦、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样的学生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对强过自己的同学背后议论冷嘲热讽、挖苦打击;在人前装出一付对成绩无所谓的样子,而在背后暗中较劲;他不愿意帮助他人,也从不虚心向别人请教,对自己的学习经验更是“天机不可泄露”。

5、独立性差、自制力弱。聋哑儿童自我意识的一个共性就是独立性较差;缺乏独立见解、依赖性强,对一件事的看法不是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是去看别人怎么评价、怎么看。另外,由于他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以及他们自尊带有的盲目性和脆弱性,对形成良好的自制力极为不利。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表现出固执己见、任性冲动、感情用事;或者走向另一端,懦弱、畏缩和自暴自弃。

二、教学实践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聋哑儿童的消极个性心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导致他们产生自闭倾向的心理状态。他们对有声世界的语言信息产生陌生、茫然、甚至抵触的表现,尤其对口语缺乏自信、有畏惧感,这就要求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实施兴趣教学,为他们学习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以下几点浅识:

1、准确掌握聋哑儿童的心理特点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使用含有心理状态的词语,详细解释所学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过程,让聋哑儿童明白他们的信念、需要、知觉、推理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聋哑儿童进行讨论,形成一种探讨自己和别人心理过程和信念、愿望的氛围。另外,许多图书都给儿童提供了大量的探索心理是怎样运作的参考,给孩子多买一些图书并讲给他们听,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过程。

形象是聋哑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语言文字和形象紧密结合是聋哑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当他们阅读语言文字时,头脑中便会浮现出事物的形象,就容易读懂;他们见到这一事物形象时,能用语言文字正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逐渐形成了语言文字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尽量采用情境演示来教学,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深奥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浅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产生好奇心,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聋哑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其处在积极思维状态。

2、开展专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