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女大学生心理障碍诱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2-11-21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 心理障碍 诱因 分析与探讨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比例逐年上升,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因心理障碍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深入了解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指导和帮助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已逐年上升,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日益显得突出。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问题,且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而这类学生中女性占70% 。拐有数据显示,2007年5月7日—16日10天时间里,全国就有11名大学生因学业压力、恋爱失败、就业无望等原因而跳楼身亡,这其中女大学生接近一半。冈由此可见,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深人了解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认真研究和掌握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女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女大学生日常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因心理因素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对来自外部环境刺激不能在最佳状况下做出正常的应答反应。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尚不稳定,心理表现比成年人更为敏感复杂,情绪状态较为紊乱,却又因其女性自身特有的细腻、羞怯的心理特质而更具内隐性;同时,她们又肩负着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且又出现大量成年人的新需求,如渴望社会交往、需求经济上的独立性、渴望与异性的交往以获得爱情,以及面临走向社会就业择业等问题,现实与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受其影响,诸如失望、焦虑、优郁、悲伤等消极情绪就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观察和发现常见的女大学生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1.学习障碍。学习是一个全面、系统化的过程,会受到社会环境、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任何一方面的缺陷或不足都需要来自其他方面的补充,以期达到整个结构的平衡,否则就会形成学习障碍。闷女大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考试压力、同学竞争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教师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以及自身自卑强、耐挫低等因素而造成学习上急功近利、浮躁畏难、焦虑厌倦的心理问题。许多女大学生是以中学的尖子生、佼佼者考入大学的,但入学后又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产生自卑情绪,学习压力很大;有的女生则因未能进人理想的大学或理想的专业心情难以舒畅,同时有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从而导致其后悔、焦虑等不良情绪,继而产生学习障碍。

2.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输人的信息,不能够正确加工,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到了大学,这里人才荟萃,高手如林。然而,许多女大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恰当的判断,无法接受现有事实,因而产生认知偏差。有些女大学生因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有些女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还有些女大学生则因真正的大学生活与自己想像和设计的相差甚远,现实与梦想产生巨大冲突,从而导致其对现实、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甚至对自己的强烈不满;也有些女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后目标失落和低成就期望,能够顺利毕业、求份好工作、找个好丈夫、建个好家庭是这类女生的志向所在。因此,她们变得胸无大志、行为懒散、淡薄进取、意志薄弱、情绪易被他人左右。

3.交际障碍。人际交往是新世纪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rn但是,由于对友谊的理解、朋友的选择、交往的期待有着不成熟和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女大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自卑、封闭、孤僻心理障碍。害羞、猜疑、恐惧、孤独、倦怠、文饰、偏执、虚荣、嫉妒是女大学生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位女生,因其与校外男生交往密切,经常无故旷课,受到辅导员的批评与教育。她同宿舍的一位女生恰好是班长,学习成绩又好,但因工作要求对其旷课做如实纪录和上报。这就使得该女生对班长产生嫉妒和不满,多次对班长恶语相加,联合宿舍其他同学打击、孤立、设计圈套陷害班长。

4.就业障碍。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就业中性别歧视严重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择业的自主权。有研究显示,某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下发了1300份调查问卷,在回馈的1100多份答卷中,有80%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曾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对于少数女大学生来说,毕业甚至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人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女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5.适应障碍。女大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再建立、升学既定目标的未实现、对新学校失望感、情感的无归属、原有优势的丧失、城乡文化的差异、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等均会使刚进校门的女大学生们产生心理落差,如果调节不当,不能及时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便会产生心理偏差,继之则会形成心理问题。考上大学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有些同学进人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和新的老师同学,不仅没有产生自豪感、愉悦感,反而内心郁闷,情绪低落,无所适从,甚至会出现躯体上的不适症状,进而导致学习及生活能力减退,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这便是常见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障碍。

6.情感障碍。所谓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规律受到破坏,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种态度上的紊乱。情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有家庭、同辈群体、恋人以及网络。大学生情感都是基于现实而产生的,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对自我情感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时,矛盾和冲突就会增多。就恋爱而言,进人大学,由于身处思想活跃的骄子之间,生理的成熟,周边环境的影响,对爱的渴求使得女大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女大学生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有些女大学生可能陷人单恋或三角恋的感情漩涡中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毁容、他杀或自杀等高心理危机。

三、心理障碍的诱因分析

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形成既非一朝一夕,也非单一原因所致,更非偶然。这里既有社会客体原因,也有学生主体原因。了解分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社会客体原因

(1)社会现实的影响。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形成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女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女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学校非真空地带,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联系过程中,形形色色的社会不良现象不断冲击着、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包袱,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大女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2)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重集体、轻个体的社会取向性,它导致了“非个性化”的自我结构,自我往往被压抑、受歧视。这种文化取向性造成了个体人格的从众性、依赖性,窒息了个性的张扬和独立人格的成就,迫使自我萎缩,甚至产生自卑自怜、自轻自贱意识。在培养个体的从众性、依赖性的同时,又使个体形成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在这种实质为男权文化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没有自我独立的价值系统,女性生命意义的标准就是男性的需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三从四德、男主女从等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世代压迫抑制着女性,女性的自尊、个性和人格深受践踏,被严重扭曲。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容易诱发强迫、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神经症倾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偏狭心理,敌视同性心理以及怀疑心理。

2.学生主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