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如何满足学生社会心理需要

2012-11-21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摘要:课堂不仅是一个教育活动场所,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基本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从而创建积极的课堂。

关键词:学生 心理需要 自主课堂

课堂不仅是一个教育活动场所,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场所,作为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的学生,在经历着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基本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创建积极的课堂。

一、安全需要

只有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得到保证后,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发现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才能够释放出来。一个安全而有秩序的课堂环境,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可靠保证。在这个环境里,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存在于个体间的各种差异也能得到相互容忍与包涵。创建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焦虑感。从课堂的社会本质来看,教师具有地位和知识的权威性,教师的行为、情感、态度都可能会产生让学生感到不安的因素,如教师不公正的评价、不恰当的赞扬与批评都会让学生感到威胁,甚至产生反抗的心理。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个人的心理差异。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如有些学生对于当众回答问题会感到局促不安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

教师的过分关怀也可能给学生带来焦虑感,有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是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教师子弟,平时任课老师有意或无意间往往给予“特殊”照顾,如课上提问,给予多次发言的机会,课下单独补课等,但该生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在同其谈话时发现,该生所在班为年级尖子班,奥赛获奖学生比较多,×××因为是教师子弟,分班时予以照顾,才进入这个班学习。由于×××的基础比较差,成绩比较落后,再加上该生自卑心理严重,老是觉得同学们看不起他,说他是靠了父母的关系才能进入这个班学习的。任课老师给予的关怀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令他焦虑不安,如课上提问,他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回答错误时引起同学们的笑声,更令他非常难堪。最后×××告诉我,每当上课,他都如坐针毡,非常紧张,老是注意老师是否会提问他,而无心听课。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又加剧了成绩的进一步下滑。由此可知,教师的过度关怀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心理极度紧张之中。过度的担心造成了学生的课堂不安全感,恐惧感消耗了学生的精力,无法保持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更不用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二、归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