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体操课学生心理调节与控制浅谈

2012-11-21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摘要:本篇文章从造成学生心理障碍、造成恐惧心理的表现、对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外在表现的分析、结论与建议四个方面,阐述了体操课上如何进行学生心理调节和控制。

关键词语:心理障碍;恐惧心理;客观原因;场地原因

体操课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作为一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而重点开设的运动项目。经常进行体操运动可以促进肌肉、骨骼、韧带和内脏器官的发展,增强各器官功能,并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然而,由于体操动作复杂多样,难度较大,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之场地设备的不完善,在训练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都可能会产生各种运动心理障碍,尤其是在教学和训练过程的初期,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如不及时帮助学生克服相应的心理障碍,则不仅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运动损伤事故。

一、心理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在体操教学中,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性格方面:①内向,不爱活动。②天生胆小,不敢做动作。

(2)情绪方面:②情绪低落。②情绪过于激动。

(3)教师方面:①教学方法不合理。②保护措施不当。

(4)场地器械不好,无保护措施。

二、害怕、恐惧心理的表现

1.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存在着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差异。但是具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自己的弱项缺乏热情和兴趣,一遇到练习此项目时,便寻找种种借口,予以逃避。

人的行为是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对某种运动项目存在着畏惧心理的学生,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在初学阶段,练习时往往缺乏信心和勇气,总是往后站,唯恐老师让自己做动作。

2.对自己的行为能力缺乏信心。对完成规定的技术动作顾虑重重,对困难看得过多、过重、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情绪低落,信心不足,害怕实践。

3.完成规定动作多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进行的。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有时也能完成一些规定动作,但多是在老师或同学的逼迫下进行的,有的是为了完成学业,通过考试;有的是为了自尊,想在同学面前争口气;还有的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地完成练习。

4.生理和心理因素出现异常。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学生会发生一系列动作、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变化,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用力不当、出现多余动作、心率加速、呼吸困难、思考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出虚汗、尿频、血压升高等。同时,在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的支配下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异常,如:思维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等。

三、对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外在表现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