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中学生的心理教育

2012-11-14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理问题多发的阶段,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不协调、回避心理、逆反心理等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社会、家庭等主客观因素。做好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一方面老师要有正确的观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另一方面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Abstract】The high school stage is a student mental state reason problem much hair of stage, from lack confidence, social interaction not moderate, get around mental state, treachery mental state etc. mental state problem seriously influence student of health growth.But creation the reason of these problems, current education to student mental state health concern not enough problem, there is also student’s oneself, society, family etc. host and guest view factor.Work well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stat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acher have to have exactitude of standpoint, adopt appropriate of the way carry on mental state train to the student, on the other hand school and family combine, establishment goodly encourage a mechanism.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 Mental state problem; Mental state education

中学阶段对人的一生而言是个特殊的时期。这时我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又是一个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小学生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不仅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强调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已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话题。

1.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一方面,由于一部分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要常敲打才能成才”,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高手如林的中学阶段,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多数学生们已丧失了在小学学习中骄人的地位,沦为了一名普通者。一位学生说:“老师在小学六年级时,我有四张奖状。如今只有两张,一张是漫画,一张是体育。”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不少学生倾诉“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1.2人际关系不协调。在小学里,学生会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向我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而一部分学生不愿向家长和老师倾诉,加上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则步入了早恋的河流中,不能自拔。这种现象日益突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1.3回避心理。一方面,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而长大了就意味着一切皆自己做主,一切皆自己说了算。于是,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正统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另一方面,他们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如一些学生,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又一些学生因“早恋”问题,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背了个沉重的壳。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这也是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网络世界是逃避现实的好地方,他们往往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到网吧中去宣泄。

1.4逆反心理。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学生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的某些不完善之处,有时甚至消积避世。在一些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也有一些学生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不置可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中学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探索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以“授业”为基本教学任务;而在“解惑”时,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释惑。对那些“不守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进而漠不关心,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其次,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老师以此为标准来评定这类学生,从内心排拆这类学生。这些心理均会导致教师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学生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而老师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使学生心理状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2.2学生的主观因素。中学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层次,即亲戚、友谊、交往求爱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层次迈进,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贡献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个性张扬,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如此性格的学生处在一起,自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能自我反省的人,则不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3家庭的客观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其次,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分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对孩子照顾过多,在孩子教育上的要求也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在步入青少年时,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有的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这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