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 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校或社会组织的标志所在,更是一个大学的灵气、魅力和生命力所在。高校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封闭性系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社会大文化系统作为其依托环境,在核心价值观约束和引导下的,不断与外在社会大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价值观交融的过程。
【关键词】校园文化 价值观校园时尚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为一体,一方面积极配合着学校加强教学与科研,不断开拓学术与专业传授的新途径,增强了学校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气氛;另一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专业技能的教学之中,寓德育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之中,并使之经常化、具体化,变成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之目的。”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其内涵,我们可以这样把握:它是弥漫、渗透于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氛围和精神品质,而且这种人文氛围和精神品质融合在校园内师生共同创造并遵守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以及共同认同的意义追求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所铸造的人文氛围,是一个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校或社会组织的标志所在,更是一个大学的灵气、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主观性、随意性的自由发挥过程,而有其内在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的发展遵循着价值观生成、传递、融合、巩固、创新的客观规律。
一、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基调
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规范和约束着对校园文化发展方向,表现在:第一,社会主流文化决定高校校园文化内容的主色调,社会主流文化的变化必将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主流文化不断丰富并加速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基本上与之同步。随着社会更替变革,社会主流文化的主色调发生变化,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色调也与之基本同步地改变。第二,社会主流文化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并间接决定社会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提供的精神条件。社会主流文化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不再仅仅是为了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要为扩大校园人的知识面、发展校园人的各种能力、陶冶情操和培养优良品德而服务。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交融
大众文化是一种俗文化或者说是无准备文化。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个体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思维是松弛的。大众文化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内含价值观的流行性,即一旦形成,就传播的速度很快,并且传播的面积也很广,同时自身的生命力也弱小,不能够持久存在。大众文化往往存在着文化失范,所谓失范就是指在脱离核心价值观的条件下,不受特定规范和原则的引导和约束,导致行为、观念、心理处于盲目、混乱的无序状态。
精英文化是一种有准备的雅文化,个体对它的获得需要作一定的前期铺垫,以及具备特定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否则就无法进入高质量的接受状态中去。精英文化的拥有者是社会群体中的少数分子,即专家和学者,在高校,则主要是科研人员、教师和行政领导。精英人物、专业知识分子的特点或长处是:有一套历史的、积累的学术思想和知识体系;有严格的学术规范、研究方法,能把自发的和混沌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清晰的学理问题,并加以分析与研究。
“在西方,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基本上是学院派的文化,重视精神的超越性,它既注重审视现实,又关照彼岸世界,给人以终极关怀”,精英文化的功能在于批判、监督、提升和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是文化和价值的真正主体,少数人物(即是精英人物)的思想和生活如果不融进大众生活,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没有真正的文化价值。”大众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精英文化一方面引领和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格调,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深入到社会大众生活之中,博采众长,融入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中,源源不断地从大众文化中吸收的营养元素,创造出具备特定价值和意义的校园文化成果,来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生活。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求实现对校园时尚的有效引领
校园时尚是特定时期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意义、追求、言行方式及其符号载体。校园时尚是整个校园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承载主体是青年学生群体。
校园时尚是一种不成熟、不稳定的文化现象,容易走向极端化,必须要有核心的价值观的约束与规范,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 校园时尚的承载主体是青年学生,标新立异是校园时尚的本质特征。青年学生的身心特质决定了校园时尚的本质特征。在生理上,青年学生体力充沛、精神健旺,思维敏捷,欲望强烈;在心理上,其成就动机高涨,喜欢幻想,敢于尝试新东西。青年学生的“差别性愿望”和自我表现欲,滋生了尝试新奇的内心冲动,使他们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这一切往往使得校园时尚特别容易受到某种亚文化甚至反文化的思想观念的鼓惑和引诱,导致其越出正常的发展轨道。在缺乏统一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青年学生由于自身心智的不成熟,缺乏判断、辨别、选择能力,导致校园时尚极端化之后的变异趋向,从而破坏和阻碍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