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环境、具体情况对人进行正确分析是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核心和关键。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我们以对网络时代的人作正确分析为立足点,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把握网络时代的机遇,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更大的自由与成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人性;虚拟社会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念为指导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列宁曾说过:“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1]可见,结合具体环境、具体情况对人进行正确分析,就成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因此,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对当代人特性的正确分析,否则“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2]
一、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处理好人的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
网络似乎使社会二重化为虚拟社会和实体社会两大部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实体社会是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必须同时面对的两个彼此迥异而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存空间。如何帮助人们处理好、协调好人的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如何保持人格的健全,发展和丰富人的社会性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的时代课题。
虚拟社会是人类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开辟的另类生存空间,虚拟社会关系是现实社会的人类主体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在网络活动中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体系。分析虚拟存在中的人与现实存在中的人有何不同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第一,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不同。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活动、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现实生成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网络虽然从最终意义上依赖于现实环境,但从直接的意义上则依赖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第二,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不同。人在网络中的存在是虚拟化和符号化的,网络社会中人的身份、职业、地位等社会属性及身高、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是隐匿的,虚拟存在的人缺乏一种可知可感的实体性。现实社会中的人的社会特征和自然特征都是明晰的,是可直接感知的。第三,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时空存在特性不同。在现实社会中,时间和空间是人的存在的定位标志,人总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活动的。虚拟社会则是时空极度压缩的社会。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并不表明虚拟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正相反,这两个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虚拟社会本身是现实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实社会及其可能的发展以虚拟的方式的实现,虚拟社会的一切都是人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某种延续、扩大、深化和具体的再现。事实上,虚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深的现实社会的烙印。另一方面,虚拟社会一经出现,它又会对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引起现实社会新的变化。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网上网下“两张皮”,而是应该将网上与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就不能不关注人的阶级性和文化性。网络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但世界并未因此而亲如一家。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而网络又使人们社会关系的阶级性更加多样化也更加隐蔽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我们善于用阶级分析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勇于批驳错误思想言论,站稳社会主义的立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立足于人的现代化,处理好人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观念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前奏。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从旧有的束缚人的发展的思想框架中挣脱和解放出来的过程,然而由于历史积淀的惊人延续力,旧的思想、价值观念,将会长期干扰和阻碍人的现代化实现,这就注定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网络环境为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是否能真正树立起现代观念,一是要靠人们自己,二是要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帮助。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使人们对更新观念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人们更新观念的自觉意识。
现代化的人应是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具的人。如果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作更广义和综合理解的话,那么科技就不仅局限在“技术”范围内,而应将其理解为包括“科学的技术性”与“科学的人文性”在内的一切智慧。换言之,科学技术应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科学的维度,一个是人文的维度。前者是现代社会所高度关注的,而后者却往往被忽视。正是由于对科学技术人文维度的忽视,使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上出现精神文化危机,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产生冲突。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此类事件并不鲜见,而且人类已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如马克思早在100年前警示我们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作为高科技产物的网络同样也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网络犯罪、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说明了我们在普及计算机知识和传授相关信息技术时,没有作出及时的人文回应。网络的产生不只是高科技发展的标志,也不只是大众传媒的高新技术手段,从更深层的含义来理解,它应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因此,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应成为网络文化的精神本质,培养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统一的人是网络发展的内在要求。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是促进科技的人文化和人文的科技化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担当起提高人的科技素质和塑造人的人文精神的重任。
三、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处理好驾驭网络和依赖网络的关系
网络社会的存在表明了人的实践活动已经扩大到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无以比拟的领域之中,表明了人能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一个能满足他所需要的新世界。网络社会就其实践本质来说,是以人的主体需要和本性来展开的,它体现了主体突破时空和条件的限制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充分表现了主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自为本性。我们可以认为,网络社会是人的主体性外化的产物,是人的主体性张扬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明证。但是,如同现实社会一样,主体进化和主体异化现象在网络社会也总是并行的。网络社会的人为他们所创造的技术、信息、符号及各种关系所操纵、控制,导致人的主体性丧失。
发扬人的主体性就要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网络是符号化的世界,人的主体性异化表现为符号的异化。网络中的人被一个个符号所代表,在符号的面具下,人们忽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人的行为也因摆脱现实社会的监督和约束而更任意,甚至在符号掩盖下的犯罪也不过是敲敲键盘、点击鼠标而已。由于网络行为有更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随意性,于是有人误认为网络安全破坏、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问题起因于人的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因而主张限制人的主体性发挥。其实,网络社会问题的产生并非主体性过度张扬的结果,而是人的主体性发生“偏向”所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使人们明白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为性,而非主体的任意性。人只有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才能真正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主体的任意性只能造成网络环境的失序与混乱。
发扬人的主体性就要做信息的主人。从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看,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脑正常负荷后,信息便成为人的负担,容易造成精神压力和思想混乱,导致人的紧张感、压抑感、浮躁感,产生信息焦虑,这显然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摧残。网络环境下,当各种繁杂信息蜂拥而至时,它不会就此使你聪明起来,反而会把你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使你成为信息的奴隶。在信息时代,要使人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就要提高人们信息审视、选择、判断、鉴别能力;就要教育人们学会把握、控制和利用信息,而不仅仅是收集、保存和贮藏信息;就要帮助人们从大量信息中汲取有益的信息养分,避免无用和有害信息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