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2-11-03

早期针对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论述更多的是推测,有研究推断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的正相关,可能是体育运动具有一种本质性的欢乐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锻炼引起神经系统的变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社会支持的改善以及体育活动强化了能力感和价值感,从而促使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近年来,有学者对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探索。日本学者安永明智等人考察了身体锻炼习惯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我健康感、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23。身体锻炼是通过提高了社会支持、增加了社会活动,改善了健康状态的自我良好评价,从而提高了主观幸福感。

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身体锻炼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增加正性情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也可以抑制负性情感的出现,从而维持主观幸福感。随后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提高主观幸福感。

“人类中每个成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这就是本能的缪斯。”这种本能的缪斯的充分展现可使人产生巨大的身心愉悦和满足,体育运动正有此功效。体育运动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使人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使人体健康快乐。但体育运动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它坚持的是身心统一和谐发展观。

日本爱知教育大学社会学家影山健生先生提出的身心统一的体育运动特征包括:①体育竞争是合作的竞争,竞争中没有失败者,大家通过协同性活动,为对方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大家都从中获得快乐;②共同创造,运动允许人的多种感官和心理参与,为大家提供亲近的机会,通过人际交往再现人的生命;③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强调运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一体化,走进自然,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的快乐。这实际上是通过运动过程中人的身心统一,人际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运动者从中享受幸福。这时候的幸福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理快感了,而是包含有心理上的满足以及伦理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身心和谐统一的体育在此过程中将纯粹的生理幸福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幸福、伦理幸福境界。同样,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都有此功效,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在激活潜在的本能的缪斯的同时使个体提升自己的幸福层次,达到不同层次幸福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2.

[2]陈作松,季浏.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邓文才.不同运动项目和强度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愉快感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

[5]陈作松.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2005,25,(5):65-68.

[6]苗元江,余嘉元.幸福感:生活质量研究的新视角[J].新视野,2003,(4):50.

[7]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8]陈统奎.从GDP到GNH:中国经济增长,但是人民并不幸福[J].新民周刊,2005,(10).

[9]徐昌豹,赵淑英.体育活动对老年情绪与幸福感影响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武汉,2000,(12):262-263.

[10]陈作松,季浏等.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6,(4):562-575.

[11]庞文,韩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3):40-43.

[12]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3]易凌云.论教育关涉个人幸福[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38.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