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干预机制探析

2012-11-01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脱贫;教育模式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已引起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所谓贫困大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贫困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贫困生存在的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自卑。贫困生常常有己不如人、抬不起头的自卑感。自卑是贫困生心理症状群的核心和关键症状,几乎所有其他问题都与它相关或由它直接引发的。调查结果表明,有35.1%的贫困生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72%的贫困生偶尔会自卑。贫穷不仅是生活的困窘的无奈,更让人体会到的是由于各种物质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带来的精神上缺乏感、剥夺感以及无助感,自卑心理在所难免。

2.人际关系比较敏感

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变得敏感多疑,通过个别谈话发现同学之间一句不经意的玩笑,都会深深地刺激他们的心灵,加重他们的自卑感;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而是把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由于缺乏社会支持,影响了心理健康。

3.抑郁比例明显偏高

贫困生由于困难的家境,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正常需要。正常物质与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抑郁就容易产生。通过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抑郁比例明显偏高,贫困大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为14.6%,非贫困生为7.8%。

4.焦虑情绪时常困扰

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焦虑水平呈现显著性差异,并且出现焦虑的躯体化症状。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对经济状况的担忧。由于没有稳定和足够的经济保障,许多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常常会为学费、生活费忧虑,常常挂念家中欠债是否增多,害怕家里再发生什么意外,因而忧虑重重,处于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等待和适应性忧虑之中。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有个体发展过程中自身主观的因素。

1.经济贫困

经济贫困应该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与农村的较大反差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的具体差异等物质生活的贫困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情绪的波动、学习不适、人际关系紧张等不健康心理症状的出现。

2.文化失范

每个学生个体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消极态度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生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文化氛围之中。在这种氛围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身世或讳莫如深,或粉饰雕琢”这种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态。

3.个人心理素质差异以及个体的人格缺陷

对于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形式,这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心理素质差异以及个体的人格缺陷造成的。比如认知上的偏差,使其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贫困现状原因,没有认识到贫困对个体发展的正面作用,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贫困,导致自卑、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等情绪。同时,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也发现,不少心理障碍都与人格缺陷有关。

4.就业压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过程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相对非贫困大学生来说,在有效社会资源的占有量上要小。就业心理压力就成为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外在现实诱因。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总之,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是综合因素导致的。所以解决对策也要从综合考虑,标本兼治。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经济援助只起到暂时缓解经济压力的作用,解决一时之需,只有进行心理扶贫和心理援助,从解决他们的心理素质入手才是从根本上的援助。

三、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