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心理问题浅析

2012-10-31

3.1.3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评价

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最好不要给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3.1.4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准备

求职过程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者。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会出现一定的差距。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所谓人才“相对过剩”,是指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多的用不完了,而是呈现出需求不平衡的状况。如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仍苦于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处于“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希望回报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做好到边远地区或基层单位的心理准备。

3.1.5克服依赖心理,实现真正自立

但在我国,青年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大多数仍在依赖父母、老师的帮助指导,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因此,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种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毕业生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就业事宜,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用人单位会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最终事与愿违。因此,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实现自主择业,靠自身实力叩开职业大门,充分做好不依赖任何人的心理准备,实现真正自立。

总之,面对人生的转折,大学毕业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顺应社会发展。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临阵不乱。希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并在自己的实际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

3.2应有的就业意识

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树立一定的就业意识则能帮助毕业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就业挑战。

3.2.1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

从总体上来讲,大学生对所选专业以及将来自己所适应的职业等问题可能处于盲目状态。等到即将毕业,尤其是面临择业问题时,往往感到手足无措,更难以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大学生在对学校或专业的选择上,因受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把自身情况与职业生涯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同学是为了获取最大的被录取可能,而选择了自己并不了解或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有的同学是受当时社会热点的影响而随波逐流,选择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有的同学是受家长、中学老师以及亲朋好友建议影响,以他人的尺度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有的同学则是因分数低或志愿没报好而被调剂录取的。但大学求学过程中,专业的选择已成事实时,大学生应抓紧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树立专业思想。并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毕业前,注意搜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本专业的用人信息,树立自我推销的求职意识,凭借自己的实力叩开职业大门。

3.2.2创业意识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在政府多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完全可以走自我创业的道路。这样可以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另辟溪径,不但为社会拓展了就业渠道,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据说,大学生创业在美国高达25%,在日本有10%,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呈上升势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3.2.3“转业”意识

据调查,不少强调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更加难于找到用人单位,有的同学不能实现一次性就业,与其就业观念有很大关系。以专业对口为择业标准的这种画地为牢的观念,确实制约着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有关专家指出,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终生学习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所接受。目前在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从业期间的再学习已是非常普遍。“从一而终”、“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不利于个人发展。经过系统学习,基本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应具备转业意识,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避免“一棵树上吊死”。

4结论

大学生完成学业,从学生身份过度为社会生活中的职业人身份,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份转变,其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着种种反应、变化。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需要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自觉加强就业心理准备,努力提高自我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朱敏.为大学生心理高压人群点一盏心灯——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办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威廉希尔app  心理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