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2012-10-25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心理健康 应激性生活事件 应激强度

论文摘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1296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旨在评定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性生活事件。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三组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中,“训练、比赛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期望顺利进入上一级训练队”、“与队友或好友发生纠纷”等事件无论在应激强度还是在发生频度方面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构成较强的应激刺激,我们认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 前言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是体能、技术、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综合〔1〕。其中,心理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运动员与教练员的重视。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重要使命,培养其优秀的心理素质对其高水平竞技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广为应用的症状自评量表与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山东省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抽样调查和结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多方面因素,以期为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其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济宁、泰安、临沂、莱芜、日照、烟台、威海等地市部分体育运动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6份。年龄分布为12~20岁,平均为15.85±1.86岁。男性928名(71.6%),女性368名(28.4%)。

2.2 测量工具

2.2.1 SCL—90量表〔1〕

由90项包含广泛的内容构成,基于因子分析该量表又可划分为9个因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进行评定,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为总分,总分除以90为总症状指数,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除以组成这一因子的项目数为因子分。

2.2.2 青少年运动员生活事件量表

由27项可能引起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未发生(0),发生过,无影响(1)、轻度(2)、中度(3)、重度(4)和极重(5)”,累积各事件分值为总应激强度。

2.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CL—90分析软件、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分析软件与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3.1.1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因研究对象年龄跨度较大,为避免年龄跨度影响研究结果,导致结果出现偏差或失真,本文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及运动专项情况,并参照浙江省运会竞技体育部对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分组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组,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青少年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三因子较低外,其它因子相对较高。从各组检出率结果来看,13岁以下组各因子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其它三组除上述三因子发生频率较低以外,其余因子发生频率相对都很高,尤以躯体化、焦虑因子为甚。

3.1.2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3.1.2.1 躯体化症状显著原因探悉

对运动员来说,躯体化是标志身体不适乃至于生理性损伤的因子,而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则是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身体不适乃至于生理性损伤的主导原因。有研究指出,由于现有培养机制的影响,地方体校大多采取与青少年运动员实际不相符合的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手段,以拔苗助长的形式追求短期效应与金牌效应〔3〕。青少年运动员经受着超负荷的体能训练,或许会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成绩,但也忍受着由此带来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创伤。生理性的损伤与强烈的身体不适感,都会对尚处于心理发展期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形成极大的障碍,也必然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将来可能达到的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进一步分析,基层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与执教水平远离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部分教练员职业道德丧失,片面追求切身物质、精神利益则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

3.1.2.2 焦虑分值高的原因探悉

运动心理研究指出,焦虑作为中性物,对运动员可产生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恰当地控制运动员的焦虑。运动员焦虑的来源主要有4点:对成功的恐惧、对伤病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社会反应的恐惧〔4〕。我们认为,后3项应是引起青少年运动员焦虑的主要原因。青少年运动员对伤病的恐惧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对失败的恐惧在其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也有所反映,需要特别分析的是青少年运动员对社会反应的恐惧。青少年运动员对社会反应的恐惧来自于对别人期望和要求的认知,以及和别人比较的压力,也与基层体校培养体制现状相关。有研究表明,经费紧张、器材落后、训练手段不科学、文化培养水平低是当前基层体校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竞技体育“成材率”较低的主要原因〔5〕。运动员只有很少的机会进入高一级的运动队,大多数人离开体校后就直接走向社会,而体校又没有在此方面提供必要的就业教育与指导,这些因素使得很多青少年运动员感到前途难以预料,父母的过高期望、朋友和同伴(包括普通学校)已取得的好成绩,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水平。当然,如果能够恰当地控制青少年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反而会促进他们训练的自觉性,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训练成绩。

实际上,决定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上述主要是基层体校这一主要的客观因素,而运动员本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则是重要的主观因素。一般认为,较低的焦虑、较强的自信心、意志坚强、自觉、自律、稳定的竞争意识等是优秀运动员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这种因年龄的阶段性差异造成的心理状况使他们很难形成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水平,而每个运动员的性格、气质以及身体素质、运动水平、文化修养等又有不同,故而造成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也是多样的,必须针对个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且,不同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这种相互影响中最终形成运动员的综合心理特征。对躯体化、焦虑的个别分析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权宜,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关于原因与结果的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