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思考

2012-10-22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当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问题有不同看法,但主要观点的差异实质上是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角度和基点的不同。“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逻辑出发点的差异体现为宏观性(整体)与微观性(具体)的不同,即逻辑起点定位为“国家主体”还是“教育者”的差异,两者分别侧重实体与过程两个不同的分析维度。从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与呼应现实实践变化以及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特性的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这“四要素说”最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主客体关系;对比分析;研究回顾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要件和元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有利于深入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结构系统及其基本规律,规约学科内涵、促进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完善。正因为该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学界尤为重视,相关论点也精彩纷呈。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研究进行简单回顾和评述,特别是将近来部分学者提出的“六要素说”和已纳入学科经典原理之中并长期沿用的“四要素说”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认识的主要差异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以便进一步从学理上把握和明确这一重要问题。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主要观点回顾与问题聚焦点

从近年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论述虽不算太多,但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初步查阅相应文献,可将当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三要素说”、“三体一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含“新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八要素说”、“十要素说”等[①]。

毫无疑问,这些探索都是富有意义。这里,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要素?从概念上分析,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诸要素(不少于两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部分”。[1](P49)一方面要素要充分地体现与系统整体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要素与要素之间要充分体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但凡举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都应力求把握三点:一是从特征上要充分彰显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的不可或缺性,强调少了其一就难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运行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实体,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构成;二是从功能上要能够充分反映和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形态上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即作为要素要能够在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当中找到相应对针的部分;三是从属性上要尽可能地可以突显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即要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具体实践给予定性,强调一定内属性与独特性。以此为据,对现有的要素说试作分析,我们认为:传统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要求“三要素”说未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的过程外显出来,略缺动力性系统环节方面的描述。“五要素说”忽略了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无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状态下出现的新变化。“新五要素说”的教育媒介与教育环境语义关系不明,区分性不强,没有构成彼此独立的次级系统。“七要素说”所提出的教育效果和教育反馈已内在地包含于教育方式当中的,而且效果、反馈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后才出现的问题,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八要素说”所提出的教育噪音等也与“七要素说”类似,没有根本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实质,不太符合要素的要求。“十要素说”用系统论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观系统的角度分析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但客观上讲任何一项人的行为活动都可以推论到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概括性和内属性不强,且各系统之间存在重叠交叉之嫌。总的分析,按其定义逻辑和要求,很明显,还是“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实质和特性,而且事实上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争论的聚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四要素说”和“六要素说”上,两者在诸要素论中也是最受关注的。具体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用主客体的范畴来概括有欠恰当,因为主客体关系不能定义和说明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关系。指出既然教育者和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人,那么人就应该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因此二者之间并不完全是主体决定客体,客体反映主体的关系,两者的角色定位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同时,有学者从哲学层面对何谓主体、客体的概念先进行了分析,继而对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难辩难分的事实进行说明,指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表述,必须是清晰明确、不致产生任何歧义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话语形式不利于基本概念的厘清,并一定程度上造成语义不清、歧义不断,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还是不宜替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受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这里,有人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附加到仅仅用于事实描述的主客体要素上从而提出主客体不能作为要素的结论。其实“四要素说”的主体、客体都是以实体形式出现的,作为要素时两者本身是原始且静态的,不带有认识论层面的主客体关系。

二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一不可,应独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存在。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能笼统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把内容和方法合并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素,确实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个数,给人一目了然之感,但是这些合并项的要素的质不同,在系统中的地位不同,为系统功能所做的贡献不同,把他们强行合并到一起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研究。同时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内涵和外延不同,功能也不同,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内容不能作为介体来对待,内容是由目标决定的,目标的客观性决定内容的存在,因此内容应该是教育的要素之一,但它不是基本要素而是目标决定的非基本要素。[2](P27)

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景。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不具备的可控性和可创设性,离开对“情境”和“环境”的区分,笼统地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逻辑上站不住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存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不同,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3](P106)这种情境相对于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生成而言是一种外部的客观存在,但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本身就是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中的一个要素。同时提出有些环境因素虽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很大,但却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不能有效掌控的,相反情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而有计划地创设的具体教育条件,它的创设和存在就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初步印证其所接受的思想意识的正确性提供具体情境,其无时无刻不渗透和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实际可控性。[4](P71)同时“五要素”论者抓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的解释给予反驳,认为不应该专指“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也当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范畴,并且认为环境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任何事物或活动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但不能把这些视为其构成要素。然而,对这个问题实际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相互联结的纽带”,[5](P243)就已经内在地蕴涵了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部环境因素,这个内部环境因素体现在主体、客体与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中。为此,上述看法实际上是认识角度的不同所致。

四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属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着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形式上是客观的,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一旦确立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轴心,应当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但有人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际上已经天然地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者)身上了,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设定和依托教育内容进行教育时已经内在地蕴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了,为此按照要素的定义无须单独列出。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见解不同的原因

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认识的差异其实主要还是根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解,即在于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为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社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还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场”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质上,“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的不同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认识的宏观(一般性)与微观(具体性)的区别,两者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本质上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按照一般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可以分为三层意思,即它首先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然后是一种有组织计划地以教育为中心形式并体现主导阶级意志的社会意识实践活动。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在范围上就存在差异,宏观上可以理解为一切对人们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培育教化人的活动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微观上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场合下教育者对特定对象所开展的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在特定的时空下,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时空共同“在场”的具体范围内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中小学思想品德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学习报告会、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企事业单位各种思想教育活动等等。不难发现,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就导致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景等认识的差异。例如,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在特定时空下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场”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条件的具体性和可控性,那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自然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②]更能体现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特征和范围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也就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能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但是,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整个社会实践层面从宏观上来理解,那么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就远远不只是基于教育者、受教育者、特定场合(思想政治教育情景)的“共场”问题了,它实际上涉及和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酝酿、组织、管理、实施、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分析一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两个概念。一般而言,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创造性与预见性的统一。但当用作指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要素时,笔者认为教育者的概念则不应泛化,教育者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直接、最正面作用于教育对象的人。“教育者”这一概念本身无法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直接参与具体教育但直接负责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组织管理机构、部门和人员等(下文有进一步解释),尤其是上级党政领导部门。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谁作为要素更合适的争论也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解。如果也把思想政治教育限作是在特定、具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者共同在场的教育实践活动,无疑,在特定的教育者主导性作用下,这个时空条件也是特定的,即教育者能够充分地通过预先设定和掌控具体情景来影响教育对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如果不基于特定的具体教育实践形式来理解,环境就自然且理所当然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