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索

2012-10-19

【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带给现实生活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在网络社会中行为表现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在参考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来回顾和总结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有关概念和特点,重点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几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网络亲社会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网络社会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然而这一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日益重要,为社会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问题并成为社会学理论的新分支。研究网络社会学理论要从研究网络行为入手,因为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网络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行为,也自然是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因为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许多经典社会学理论不再能解释网络社会现象,所以通过研究网络行为既能建构网络社会学理论体系又能完善经典社会学理论。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不确定性往往会给研究带来很大的阻碍,而学校网站其流动性较小会降低这种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群体,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本文根据以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来介绍网络亲社会行为并探讨网络亲社会行为区别于现实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及特点。

1.概念界定。

(1)亲社会行为。

根据研究的思路不同,亲社会行为有主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名称,也有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广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而真正关注并深入研究亲社会行为却是在20世纪60、70年代①。综合以往的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本文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助人者的动机既体现为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也存在外在的社会性奖励、满足感某种利己主义的色彩。

(2)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是一个争论不清的概念,学者争论的要点是网络社会的性质问题,即网络社会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强调它的虚拟性,如以Sproull、Stoll、Kiesler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是一种虚幻,不真实的空间,在互联网上不可能建立真实、稳定的社会关系②;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而不是虚拟的。原因是作为人和人交往结果的网络社会在本质上等同于日常社会,它是日常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他们还认为“虚拟社会”又是“网络社会”的一部分③。本文概括以往的各种定义认为网络社会是指和互联网联系起来的各种关系的聚合。

(3)网络亲社会行为。

网络亲社会行为必须满足下述5个条件:(1)借助于网络媒体发生的;(2)以有益于他人、群体为目的;(3)助人者自身有所物质损失(即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4)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即不期望有来自外界的物质报偿,但也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做了好事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奖励色彩;(5)自觉自愿而非强迫的行为④。综合起来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且自身会有所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1)及时性:大学生网民由于自身的特点接受和反馈信息都很迅速,加之网络本身在信息扩散的速度及广度上的特点,几乎在他人发布求助信息的同时,就可以接受,有选择的进行复制、传播并根据能力进行反馈。

(2)知识优越性和广泛性:无论学校的网站还是其他各种网站汇聚了众多不同专业、不同城市、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掌握了良好的网络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所以求助某个问题时他们能提供比较全面地专业信息,以供求者选择参考⑤。

(3)非物质性:由于大学生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多为信息帮助,如信息咨询、技巧或方法指导、资源共享等,实质性的物质帮助较少。而且由于助人者的自发性,这种助人行为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气息很少。

(4)连续互动性:网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得助人者和求助者的身份可以即时互换,在这个问题上的助人者很有可能是在那个问题上的求助者或者这一刻的求助者很可能是下一刻的助人者,这样他们能够通过有问有答的形式,使自己和别人的问题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解决。

三、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