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贝一直是个天真的男孩,在他的想法中,结婚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其他的可以不在范围之内,这或许与小贝是独生子女有关。他从小就体验着这么简单的关系,把它看得这么单纯和简单,因而他在竞争面前是无力的,因为那不是他熟悉的模式。虽然从道德层面来看海藻的行为会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背叛,但在心理层面来说,小贝遇到的是一种关系上的竞争和挑战,情感的排他性是一方面,而关系的竞争性却是更深层次的。显然小贝是无法满足海藻内心里所需要,所追求的。海藻一直都是生活在一个没有自我的内心世界里,在她生活的二十多年中,她一直都压抑着自我的发展。她的内心里有一种对“被需要”的极度渴望,因为只有别人需要她,才会让她的自我觉得有存在的价值,宋思明的出现极度满足了海藻内心的那份渴望,所有的一切都似乎证明她是那么有价值和被需要。当海藻从宋思明那里拿走给姐姐应急的钱时,她心里平衡了,交易来得如此简单坦然,双方各取所需。海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为她这样做不仅仅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更是为帮助姐姐摆脱窘境。姐妹情夹杂着婚外情,让海藻越来越迷失在人性善恶的边缘。从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几场情欲描写中,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不同性格的海藻,渐渐沦落到迷失了自我,这也是海藻不同阶段必需的心路历程。孙告科在《颂祷与自诉》中说:“典型形象,既要描写人的横向的现实社会关系,又要描写纵向的文化关系,还要挖掘人的心灵这口‘深井’。”海藻从开始的单纯可爱的女大学生到最后甘做别人的情人,这反映了一个人心路历程的发展,揭露了人性堕落沦陷的过程,海藻遵从着自己的心,以人性最原始的心理变化对待着身边发生的一切,结果是凄凉惨烈的,却又是发人深省的。只是不知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像海藻一样,忍受善与恶的艰难抉择,在不断的诱惑和迷茫中让自己的心越走越远。 三、追问人性的意义
(一)《蜗居》里透射出的人性欲望
1、心理结构的层次
精神分析学派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2、《蜗居》中的人性冲突
在《蜗居》中投射出各个阶层内心的冲突、欲望和价值观等,展现出他们内心里存在的不同的自己。这部小说虽然以房子、房奴为焦点,但是更为深刻的内涵是揭示了各个阶层人复杂的人性以及他们在蜗居时代的所追求的价值意义和人生理念。所有的情节的发展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和引申的,其中还掺杂着许多感情纠结,而情感实际上是代表了内心的欲望而已。作者一方面赋予了小说人物所具有的一些优点,但却同时让这些人物有时陷入到了被道德批判的境地,这样的处理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冲突,似乎她也一方面希望可以表现得成熟和理想,但内心的超我却不能接受自己可以那么地成熟和理想,当有这样的欲望时会得到人性的惩罚,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定一样。
(二)《蜗居》中现实的残酷性和理想的价值性
真实的现实往往可能是残酷的,而当这种残酷的现实又那么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或许会比现实更加的残酷。我们要从现实的角度去评价这部小说,去了解和分析他们不同的需求,从而去发觉我们自己现实世界里追逐的需求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蜗居》中人性的需求与追寻的意义
1、人的需求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这使我们能够从追求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高度,是混同于其他低级生命,还是处于超出众人的较高境界。
2、《蜗居》中追求的人生意义
当然,包括《蜗居》所有角色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要达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一最高人生目标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不能成为将自己庸俗化的借口,我们应该也能够有超出物质欲望的最高层次的追求,在生命前行的过程中,我们要时时追问自己的人生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以灵魂拷问的方式为生命之舟保驾护航。
结语
照着《蜗居》这面生活镜子,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许不如意,也许清贫,也许有些无奈,人生是有底线的,道德是有标准的。我们要在底线和标准的范围内追逐我们所需要的。否则,换来的只是人性的惩罚与背叛。我们可以从《蜗居》中发觉一些人生的真谛和追求,了解我们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性。人性可能被我们内心的超我战胜了,胜利过一回,但只是哭苦了人性,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还需要重新去寻求孕育的基地,那便又是一次见不到的苦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