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文学

法规之外的艺术突围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5-03-16

日常语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后,便获得一种独立的霸权,通过“语法”限定、规范着人们对它的运用, 以下就是由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的法规之外的艺术突围

一旦超越“法规”之外,就会被判为“非法”。而文学语言是一种富于个性化的艺术表演,作家通过语言游戏来表情达意,语言游戏要富有新意才能吸引读者,这就势必要求作家勇于并善于突破已有的语法规范,通过对语言的重构获得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力。从这个角度看,日常语言遵循语法规范,表现出一种稳定性,而文学语言则“破坏”语法规范,表现出一种多变性。

中国当代民族作家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验,它以“反常化”来破坏僵化的语法规范,通过“断裂”来创造新奇的艺术效应,通过借鉴电影蒙太奇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创造出了“陌生化”的审美效应,为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语言是人类应自己的生存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符号,随着人类的发展,其功能渐渐地分化,形成两个不同的子系统,一个是适应人们日常生活沟通、交流的需要而形成的日常实用性语言;另一个是适应人们文学创作的需要而形成的艺术性语言,前者要求语言明确、简洁、生动、畅达,后者要求语言准确、鲜明、形象与富有创造性,这两种功能时有交汇,经常产生矛盾,致使语言发展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可洛夫斯基(Viktor BofisovichShklovsky 1893—1984)将思维定势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极具创见的观点,他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变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就需要采用反常化创造出新形式,使人们的感知从自动性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原初的准确观察中去,并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惊醒过来。他看到了语言形式对思维方式的制约与更新作用,并提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反常化”。

标签:文学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