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人文社科 > 文学

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5-03-02

关于语词的音和义的关系,德国语言学家W.V.洪堡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过很精彩的说法:“有三个原因促使一定的语音与一定的概念相联系”, 以下就是由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的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的模仿”。“第二种方式是非直接的模仿,即不是直接模仿声音和事物,而是模仿声音和事物所共有的属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象征指称方式……通过这样的途径,导致类似印象的事物便获得了大体相似的语音”。“第三种指称方式的根据,是通过所表达概念的类似性而形成的语音相似。像上面谈到的第二种指称方式一样,意义相似的词也获得相似的语音……根据这种指称方式,概念和语音在各自的领域里得到类推,从而取得二者之间的和谐一致。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类推指称方式。” 直接的模仿范围是很有限的,洪堡特说:“他很少与纯正有力的语言意识共存,会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完善逐渐销声匿迹。”后两种指称方式则制造了大量的语词,奠定了词汇系统的基础。

这种观点和中国传统语言学是十分相近的。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概括的“六书”的“假借、谐声、转注”,刘熙在《释名》中试图“论叙指归”“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的“声训”,北宋王圣美和清代乾嘉诸子所阐发的“右文说”、“因声求义”以及近人杨树达、沈兼士等人的有关发挥,都是认为语词的音义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徐通锵在总结中国学者的这一思想之后指出:“直觉性、联想性和系统性,这是在研究编码理据性时必须考虑的三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直觉性是基础,联想性是扩大编码的途径,而系统性则是理据性字族的结构原则。” (p287)按我的理解,直觉性是声音的映像,联想性是“因音生义”和“因义生音”,系统性则是假借、转注、叠音、联绵字、四声别义及其他异读别义等“音义相生”的规律。

“因音生义”就是洪堡特所说的“类似印象的事物”“获得了大体相似的语音”,用汉语的习惯说法就是:在已有的音义组合的基础上用相近或相关的语音来表示一个相近或相关的意义。属于这类造词法的有下列各种:

标签:文学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