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竹书《周易》考释三则

2013-01-17

 【编者按】: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语言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析竹书《周易》考释三则

简5-6云:“上九:或赐 (以下用A表示) (带),冬(终)朝晶(三) 之。”

A,整理者释文作“ ”。注释云:“ ”,字从糸、从田,半声。“ ”读为“鞶带”,“ ”、“鞶”音通,《说文·革部》:“鞶,大带也。《易》曰:‘或锡之鞶带。’男子带鞶,妇人带丝。从革般声。”

按:A,今本作“鞶”,帛书本作“般”。A当分析为从糸畔声1,可能是“鞶”之异体,而非通假关系。信阳简有“反(从糸)”字。简2-012云:“緅与素锦之反(从糸)襄二十又一,緅与青锦之反(从糸)襄七。”朱德熙、裘锡圭先生认为“反(从糸)襄”当读为“縏囊”,縏或用丝制,或用革制,所以字亦作鞶2。二位先生所言极是。A从糸畔声,“反(从糸)”从糸反声,二字形符相同,声符相近,很可能就是一个字。而“畔”、“ 縏(鞶)”皆并纽元部字,故A有可能是“縏(鞶)”之异体。

简38云:“九四: (以下用B表示)亡肤(膚),丌(其)行緀疋。”

B,整理者释文作“誫”。简38下注释云:“誫”,动。《列子·黄帝》:“罪乎不誫不止。”,张湛注:“罪或作萌,向秀曰:‘萌然不动,亦不自止,与枯木同。’” 简40下注释云:誫,详第38简注。臀无膚,受振而觉坐立不安。

按:B,又见简40,其辞云:“九晶(三):B亡(无)肤(膚), 丌(其)行緀疋, (厲)亡(无)大咎。” B,今本皆作“臀”,帛书本皆作“脤”。“脤”与今本“臀”同(详参下)。今本“臀无膚”指臀部失去皮膚。而“誫”实同“震3”,“震无膚”似不辞。整理者释“誫”,不论从词性还是从字意上皆与今本和帛书本差别甚大,这种差异是其所无法解释的,故此说仍有未安。我们认为B当释为“唇”,读为“臀”。“唇”又见于上博《容成氏》简52,形作 。其辞云:“纣不知其未有成政,而得失行于民之唇也,或亦起师以逆之。” “唇”当读为唇齿之“唇4”,同于《说文·肉部》“脣,口端也”之“脣”,而与《说文·口部》“唇,惊也”之“唇”实为两字。B从言辰声,与从口辰声同。“言”“口”皆为形符,其表意功能相同,故B可释为“唇”。帛书本“脤”即“脣”,字又作“唇”。 “唇(脣)”,船母文部;“臀”,定母文部;船定准双声,又为文部叠韵,可以相通。《说文·口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唇,假借为脤,今俗用为唇齿字。”《庄子·德充符》“闉跂支离无脤”,成玄英疏:“脤,脣也。”《释文》引崔说:“脤、脣同。”又引简文帝说:“脤,臀也。”又《周礼·考工记·栗氏》:“其臀一寸”,郑玄注:“故书臀作唇,杜子春云:当为臀。”由郑注可知“唇”用为“臀”,古已有之,今出土简文亦为明证。

简40云:“九二: (以下用C表示)又(有)鱼,亡(无)咎,不利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