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议《昔者君老》簡4“受”字再議

2013-01-15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议《昔者君老》簡4“受”字再議

《昔者君老》簡4「唯邦之大

(△)是敬」。對於「△」字,目前學者有如下的看法:

 

(一)李銳先生說:「原釋文未釋,按此字當讀為『務』,下從『几』(『鳧』所從),李天虹先生已有解説。」[1]何琳儀先生看法相近,其曰:「《考釋》不識。按,當釋『矛』,此字又見《從政》甲10、《從政》乙1。簡文『大矛』應該『大務』。《漢書‧禮樂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爲大務』。《潛夫論》『凡南面大務,莫急於知賢。』」[2]黃德寬先生有相同的看法。[3]

(二)筆者曾以為依形應釋為「受」,讀作「務」。[4]

(三)­顏世鉉先生以為「此字當為《說文》『巢』部之『叟』字,其下云:『傾覆也,從寸臼覆之,寸、人手也,從巢省。杜林說以為貶省之貶。』段注標音為『方斂切』。此字又可見《古文四聲韻》卷三所引《古尚書》『貶』字,其形正與簡文之形相同。『叟』通『貶』,應是假借用法。『貶』可通『辯』、『變』,……簡文所說,『君卒』乃國之大變;對太子而言,此亦人道之大變。」[5]

(四)林素清先生則以為「簡文『大△』應讀與《史墻盤》『大

』同。……西周金文常見,字多從「ㄎ」從二「

」,……簡文『△』字即『甹』字上部『

』形稍為脫開之形,這是字體由篆至隸演變過程中常見現象。『甹』,即古籍常見的『屏』字。……『邦之大屏』指國君卒後輔佐嗣君(太子)之重臣,因為太子居喪時必須『亡聞亡聽,不問不命』,一切國事只能謹敬地遵從『屏攝重臣』行事。」[6]

 

建洲按:最近季旭昇師於「簡帛研究網」上發表〈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一文,[7]對筆者頗有啟發,拙見以為「△」仍應釋為「受」,但應讀作「吏」,即「唯邦之大吏是敬」。請述如下:

第(一)說的問題是上部並不從「矛」,如《郭店‧老子丙》簡1「侮」作

(上從「矛」)[8]。雖然△右上筆劃稍有殘損,但與「矛」右旁作

是顯然不同的,仔細觀察應該是作「

」形。而且簡文已經說太子對國事「亡聞,亡聽;不聞不命」,如果下再接「唯邦之大務是敬」是不合理的。第(二)說讀為「務」,錯誤同上。第(三)說林素清先生指出「顏說於字形、文義似皆有據,但是,稱君喪為『邦之大變』,恐怕是缺乏文獻證據支持的。其次,『邦之大變』與簡文上一句『哀悲』的對應關係亦不理想,因君喪一事而特別提出『敬』字,也是難以理解的。」[9]第(四)說釋為「甹」,但楚系文字已有「甹」作

(《包山》201)[10],字形與「△」頗有差異,但是所釋義則可參。

 

筆者以為字應釋為「受」。上部與《郭店》15.5「受」作

完全同形。[11]下部則與《民之父母》簡6-7「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視也」的「視」字作

、《郭店》9.20「人」作

形近。上引黃德寬先生文章即認為「△」下從「人」。或曰「在古文字裡,作為偏旁的人字,通常位於字體的左邊,鮮見位於下方者」,[12]但是〈從政〉甲10、〈從政〉乙1的「務」字無疑從「人」旁,換言之,說「△」下部從「人」應該是可以的。另外,林素清先生說:「『△』字下部末筆有明顯往左上勾起之勢,與『人』或『几』形不類」[13],但是我們細審彩版,似未見所謂「明顯往左上勾起之勢」的現象。所以「△」的構形不過是將「受」下部的「又」旁換成「人」旁,這是一種整體代替部分的結果,蓋「又」形本是人體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如同《郭店‧緇衣》簡8「體」字作

,從「骨」;《上博‧緇衣》簡5相應字作

,卻從「人」,骨頭亦是人體的一部分,是整體替換部分的現象,[14]又如「體」本從「骨」,中山王壺從「身」作

。其次,「職」,通常從「耳」,但曾姬無卹壺作「

」,卻從「首」,[15]這亦可看做是整體替換部分的現象。其三,《容成氏》簡22「禹乃建鼓於廷,以爲民之有謁[16]告者

焉。」李零先生隸作從「干」,有誤,字明顯從「千」。李零、陳劍二先生均讀作「鼓」,由文義看來應該是對的。假若不把這種現象當作訛誤,則反映的是「千」、「

」可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