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楚简札记二则

2013-01-14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析楚简札记二则

(一)郭店〈窮達以時〉簡一一至一三:「動非為達也,故窮而不□;□【非】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口+口+文﹞。□□□□□□□□□□*﹝口+畀﹞而不芳。」所補「非」字,從裘錫圭先生之說。末十四字,裘錫圭先生說,與之相當之句,《荀子.宥坐》作「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韓詩外傳》卷七作「夫蘭茞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不為人莫見之故不芳」。簡文「而」上一字疑當釋「*﹝口+鼻﹞」,但與見於字書之「*﹝口+鼻﹞」異義,當是「嗅」之異體。[1]

鉉案,簡文「*﹝口+畀﹞」釋為「*﹝口+鼻﹞」字之說,當屬可信。〈語叢一〉:「臭,鼻司也。」「鼻」字,裘錫圭先生說:

「臭」下一字似「睪」之簡體,但從文義看則應是「鼻」字訛省之體,《窮達以時》篇一三號簡有*字,右旁疑亦是「鼻」字訛省之體,參看彼篇注一六。又疑此字是「畀」之變體,讀為「鼻」。[2]

《說文》:「鼻,引气自畀也,從自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當云:「從自,畀聲。」「畀」,甲骨文象矢形而突出扁形的鏃部,應是金鎞箭的「鎞」的初文。[3]〈語叢一〉「鼻」字,應是「畀」之變體,讀為「鼻」;〈窮達以時〉「*﹝口+畀﹞」,右半所從也應是「畀」之變體,讀為「*﹝口+鼻﹞」。

「鼻」,本作名詞,指鼻子;在閩方言及客家方言中,有引申作動詞的用法,表「以鼻就臭」,亦即作「嗅」之意者。[4]明劉基《郁離子.牧豭》:「鼻糞壤而食腥穢。」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下.草本》:「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從傳世典籍來看,「鼻」作動詞用,並不太早;不過,也不排除上古就有這種用法,雖然未見諸典籍,但卻在方言中被保留下來。

五官之名而有作動詞用法者,也有例證,羅翽雲《客方言.釋言》:「以鼻就臭曰鼻。」其釋云:

〈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莊十三年傳》:「曹子手劍而從之。」此以手執物即曰手也。楊子《法言》云:「子胥抉目東門,曰眼之。」此以眼視物即曰眼也。又如以指示物即曰指,以耳聞名即曰耳,皆實字虛用也。以鼻*﹝鼻+臭﹞物即曰鼻,同此例。〈西京賦〉「鼻赤象」,此鼻字亦虛用,然其義別。[5]

再以「目」言之,《說文》:「目,人眼。」可引申作動詞用,《公羊傳.桓公二年》:「此其目言之何?」何休注:「目,見也。」《廣雅.釋詁一》:「見,視也。」

簡文「*﹝口+畀﹞」應是從「口」、「畀」聲之字,讀為「*﹝口+鼻﹞」,表「鼻」字的動詞用法。裘錫圭先生將此字釋為「*﹝口+鼻﹞」,但說字書中此字無有作「以鼻就臭」之意者,故將此字視為「嗅」之異體。筆者則以為,若將「*﹝口+鼻﹞」視為「鼻」之動詞用法,則從字形和詞義而言,似乎也能說得通;不一定要將此字視為「嗅」之一字異體。

(二)上博簡〈容成氏〉簡二十二:「禹乃建鼓於廷,以為民之有*﹝言+去﹞告者*(訊)焉。」[6]

「*﹝言+去﹞」,陳劍先生讀作「謁」。[7]鉉按,此字當讀作「訴」、「愬」,《說文》:「訴,告也。」或作「*﹝言+朔﹞」、「愬」。簡文「*﹝言+去﹞」,從「去」諧聲,「去」,古音為溪紐魚部;「訴」、「愬」為心紐鐸部;[8]韻部是疊韻,聲紐則是牙音和齒頭音的關係。「愬」從「朔」諧聲,而「朔」則從「*﹝朔-月﹞」諧聲,董同龢先生將「*﹝朔-月﹞」歸在疑紐魚部入聲韻,「朔」在心紐魚部入聲韻,「愬」在心紐魚部陰聲韻;董先生並在心紐﹝s﹞「朔」字後標﹝k﹞,表示它有和見系(牙音)諧聲的情況。[9]可見「愬」字聲紐雖在齒頭音心紐,但它和牙音(見系字)有音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