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文化视野对中国现代神话学发展的影响

2012-12-28

  【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探析文化视野对中国现代神话学发展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神话学 文化视野 学术史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建立是中西文化碰撞、文化视野扩大的结果。希腊罗马神话成为范本,在中西比较和选择性误解的基础上,人们发掘了原本被忽视的中国神话的价值。世界一体化的到来,迫使我们进一步扩大文化视野,从“中西比较”走向“世界比较”,使神话学的基础更加牢固。

20世纪中国神话学的建立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神话学观念的引进,文化视野的扩大,使得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于异类地位的神话在新文化体系中获得崭新的意义,从此占据了文学、哲学、宗教和历史源头的地位。神话现象在主流话语中获得地位,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进展,是中国文化转型、实现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文化视野的扩大总是相对的。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相对扩大的文化视野绝对化,从而导致水平上的“狭隘”。本文借助文化视野的相对变化这一角度来理解现代中国神话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问题。

一、民族文化传统的破产和新文化视野的产生

在强调经验理性、崇尚史学的中国古代精英文化传统中,超现实的神话的价值是被忽视的,传统学术体系中也没有神话学的地位。作为精英文化载体的三代典籍中甚至也没有“神话”这个词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神话。实际上,中国古代先民曾经创造过非常丰富、美丽的神话作品,只是得不到士大夫们的肯定,未能全面进入典籍而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民间状态而已。少数作品幸运地保存下来,才让今人得以瞻仰远古神话的风采。古代学术系统中,对于神话现象的看法一直笼罩在史学话语之下。要么信以为真,于是相信神话就是历史、或者至少是象征的历史,如孔子就把“黄帝四面”解释为黄帝派了四个替身到各地代为治理全国;要么斥为虚妄,完全否定神话,如王充就完全从经验理性否定神话。虽然双方结论相反,但是双方的基本根据都是史学性质的判断标准——“真假”。因此,中国古代神话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始终无法获得肯定。

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动荡逐渐冲垮了传统社会体制与文化观念,满清政权的合法性、儒学经典和传统古史观念的神圣性都遭到质疑。单一的、缺乏异文化对照的民族传统文化破产了。一批学者在中西方实力冲突和文化碰撞的启发下,逐渐认识了西方文化。而这种“异文化”视野的获得实际上意味着获得了一个观照自我的镜子——在所谓“世界文化大视野”(主要是西方文化视野)里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作为文学、哲学、宗教和历史源头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作为“怪力乱神”的神话就凸显出来。于是文学家如鲁迅、周作人、茅盾,历史学家如蒋观云、夏曾佑、顾颉刚、陈梦家,人类学家如黄石、林惠祥等,纷纷涉足神话领域。在这方面,茅盾的思路是具有代表性的。茅盾于1916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对于西方各种新知识如饥似渴。他后来回忆当时自己以及朋友们何以对神话学产生了巨大兴趣时说:“……当时,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既要借鉴于西洋,就必须穷本溯源,不能尝一脔而辄止。……借鉴于欧洲,自当从希腊、罗马开始,横贯十九世纪,直到‘世纪’。……这就是我当时从事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之研究的原因”[1](P53)。此后,茅盾逐步转向中国神话研究。中国现代神话学是在西方文化映照的大背景下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