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关于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破解的研究——从老子德育观说开去
论文关键词:老子德育观 政治课教学 困境 研究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了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困境,主张“道法自然”的老子,以其独特的德育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老予以“不言之教”而“复归于朴”,顺任自然天性而返璞归真,无疑为我们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为大众化的教育形制,对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人格操守的塑造,愈益关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令人尴尬的困境:一方面教育部门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极大的关注,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另一方面收效不显,大学生普遍对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表现出可有可无、应付了事的心理倾向。笔者尝试以老子的德育观来破解这一困境。
一、“复归于朴”的德育宗旨
目前,造成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德育目标的“高大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个性心理成长轨迹。德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共生性的社会现象,“从德育的目的上看,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取向,即‘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牡会本位的德育目标强调的是德育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实现,个人本位的德育目标倾向于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类德育的整体性目标应是两者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德育本有的逻辑。但长期以来,人的自由个性在社会政治功能泛化的挤压下萎缩、变形、异化。早在文明发展的初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为我们从哲学层面上揭示了德育的应有宗旨。
老子的德育宗旨是从“道”人手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大德的样态是由道决定的,老子认为道体德用,“德的内容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通过德反映出来;大德的表现,是随道变化发展的。’乍佬子又将“德”区分为“上德”与“下德”,所谓“上德”就是那种体现了“道”的“德”,即“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则是背离了“道”的“德”,即“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叹第三十八章)。显然,老子的德育宗旨是要达到体“道”的“上德”境界。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视界里,道是宇宙万物万象的根源、母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不仅创生天地万物,而且“道”更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规律,“道法自然”的法则融人万物万象之中,主导着万物万象的生成、发展乃至衰亡的全过程。顺任自然,尊道而行,就会“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否则“不道早已”(第三十章)。
道的规律,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即“天之道”与“人之道”。老子深恶背离“人之道”的“有以为”的“下德”,在老子看来,“仁、义、礼、孝、慈”这些“有以为”的具体道德规范,“是自然素朴的本真状态遭到破坏之后人类堕落的结果。’,阎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失道而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儒家企图通过“仁、义、礼、孝、慈”这些“有以为”的道德规条,达到整伤秩序,匡正人心的目的,但实际上这些人为性带有强制色彩的人伦道德只能是对人自由天性的抑制与束缚,是一种伪饰与造作,“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老子毅然否决了违“道”的“仁、义、礼、孝、慈”这些“有以为”的“下德”。
老子认为体“道”的“上德”之境,是“无以为”的“复归于朴”,“是要把人性恢复到原始素朴的自然状态,使每个人都保持那种质朴的天性。’甲在老子的话语系统里,老子所珍视的是“赤子”“婴儿”。因为赤子、婴儿没有经历文明异化的熏染,没有遭受后天欲望的扭曲,保持着人类自然朴真淳厚的天性,“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老子希望人们“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道家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体现本真人性之美的“自然朴真”之“德”。
“复归于朴”的德育宗旨遵循了人道德成长的内在规律,德育心理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形态必须完全发自内心,是自律性的身体力行。没有朴真的心理机制,难有追寻道德的需求,以及实践道德的能力。社会功能的道德要求必须建立在个体自由人性敞开的基础上,没有淳厚、朴实、真诚、谦和、宽容等这些基础性的个人品德,也难以培养出大公无私、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这些高层性的社会道德。因此,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应以基础性的个人品德的培养为重点,力求还原、塑造自然朴真的大写的生命。
下一篇:有关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