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是分层的
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文学是分层的,即存在“官方的”文学和“非官方”的文学。“巴赫金认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具有完成的,稳固的性质,是一种确定的话语,他往往处于中心位置,代表一种向心力,容易刻板僵化,导致片面的严肃性和教条主义。而这种固定的价值体系相对的‘非官方’的意识形态,巴赫金称之为‘行为的意识形态’,即渗透于我们行为的一切方面的内在与外在言语,他比定性的,‘官方的’意识形态更敏感,更灵敏,更易兴奋和更活跃,他是未完成的,尚未完全定形的,因而,他是一种‘不确定的话语’,他往往处于边缘位置,代表一种离心力。
在某种意义上,巴赫金的“官方文学与非官方文学对应到欧阳修的作品中即为诗文和词的对立。诗文是官方正统的代表,词是非官方的世俗的代表。在尊崇儒家道统的中国古代,诗文承担着“言志”的任务,儒家向来就强调诗文的社会功能,要求其反映现实,为政治服务,因此欧阳修常以此种题材议政论道。而词这种非官方的文学长期以来被视为“艳科”“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欧阳修用它来抒发世俗的隐秘感情。
虽然官方的诗文长期占统治地位,但欧阳修词的这种狂欢化精神又将他从长期的官方世界观和单一语调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词在与权威地位的诗文的抗衡中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归根结底是以关注人和人的生存为目的的,在官方的生活中,等级森严,人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只有在民间的交往中人与人的自由交往才可能真正实现,这时才回到了自身,解除了束缚,逐渐消除了异化感。欧阳修对这种平等自由的民间氛围也是十分向往的,因此,他的词可以在独立于诗文的领域绽放同样的光彩。
(三)“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