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文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文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 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文章对忧患意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及社会原因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纵观一部人类发展史,一个民族在其婴儿时是靠血缘、亲缘及地缘构成其凝聚纽带。这条是自发的、粗糙的、脆弱的,它禁不起来自社会与自然的巨大冲击。当一个民族发展到自觉阶段的时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精神就会水到渠成地诞生。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作用,会使这个民族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古人常说的“多难兴邦”,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自觉的、自为的、具有民族精神的、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民族。
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它与民族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也是民族文化的升华与灵魂,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与风貌。民族精神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根本区别,不在饮食、服饰、活动方式等外部标准上,而在植根于其民众心灵深处的民族精神。
与重大局、重和谐、重仁义、重节操一样,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形成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忧患意识贯穿于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光荣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之中。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忧患意识的成因、影响,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继承民族遗产,创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视角出发,就民族精神中忧患意识的成因及影响,谈几点浅见:
“民以食为天”。农业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的多种经济成分中一直占压倒优势;“饥饿”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中国老百姓头上。中国古代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大同”,“大同”即“普天下皆有所养”。孟子“仁政”理想,也可以具体化为“七十者可以食肉”,“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然而严酷的事实表明,这些理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一个空想;一部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百姓挨俄史。 中国古代人口相对集中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耕地严重不足。与希腊半岛、尼罗河谷及两河平原相比,黄河流域高五个纬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谈到黄河中下游的情况时指出:“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
下一篇:登高:杜甫生命的无助与悲哀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