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档案属性、理论建构与学科形象之探析

2013-01-09

4、档案属性的把握决定着档案学的学科形象

学科形象是学科(专业)的基本定位和学科性质的体现。考察中外档案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社会对其性质、地位的认识,历史上是不同的。

德国学者赫尔曼·鲁姆叔特尔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分析了档案科学作为科学学科的发展,他指出:“经历了19世纪,20世纪前半叶主要作为历史科学的辅助科学的描述性、历史性工作的使命,直至我们这个时代才形成现代的、具有职能结构的档案科学,它虽是独立的,但被赋予了历史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范围的地位”。“这些彼此不同的描述表明了这一事实,即档案科学本身独立地置身于各门及其不同的科学之间”。[17]

从我国档案学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来看,其情形大体一致。它最初也是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产生并逐步独立出来的。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将档案学作为信息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来建设,视档案学为信息科学体系中信息资源管理科学这一门类。1998年国家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就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大学将原属图情档专业的学院或系改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或系,一方面反映了档案学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档案学科专业领域在寻求以新的形象和社会身份,融入社会之中,以求在更大的空间上寻找位置,实现自我突破。

学科的重新定位与学科性质的再认识,究其根源来说,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和客观规律的再认识,是研究者“档案意象”、“价值取向”的转变及其相应的理论选择与理论建构的结果。档案学的历史学性质是社会对档案史料属性认识与理论建构的结果,“18世纪末,19世纪初,档案的作用发生了强有力的变化,它从捍卫统治者权力与权利的武器库转变为历史研究所需的资料储备。在实际中,这种规范性的转变表现为,它的重点愈发从档案馆赋予的法律性任务转移到历史性任务中,从国家的目的转移到研究领域中”[18]。同样,档案学的信息科学或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的性质也是对档案信息属性认识与理论建构的结果 ,如果没有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档案学科也就不可能实现如此巨大的转变。

档案学发展至今,需要我们对其理论观点、学术主张和学科建设进行反思,提高学术自觉,以求理解自身,并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增强理论的自主适应能力,生产出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的知识,推动学科进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7页。

[2] [5] [9] [16]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2、45、91、95页。

[3] [4] [12]舒炜光:《科学认识论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278、29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8页。

[7]吴宝康:《树立为档案事业奋斗一辈子的思想――浙江省嘉兴市档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10月11日),《论档案学与档案事业》,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10页。

[8]陈作明:《论档案》,《档案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0]顾颉刚:《禹贡学会的清季档案》,转引自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5页。

[13][英]巴里·巴恩斯等著:《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4]冯惠玲、安小米:《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的学术特点及主要议题》,《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6期。

[1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页。

[17] [18] [德]赫尔曼·鲁姆叔特尔:《档案科学作为科学学科的发展》,国家档案局编《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26、117页。

威廉希尔app  档案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