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共产党的人文精神总括与历史发展

2013-02-11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人文精神发端于14世纪下半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英文一词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外来见仁见智语,直到现在,关于其内涵,也是人人言殊。百度百科把人文精神解释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作为社会文明的理性积淀,其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它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以及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人文精神,是指凝聚于党的思想、理论以及党所领导的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根本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执政理念和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人文精神形成于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于党对中国社会历史主题与自身使命、党自身发展变化与党的事业关系认识的升华过程中,体现在党追求人民解放、富裕和全面发展的不懈努力中。

一、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历史分期

人文精神的发展,从来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主题为牵引,适应当时人们的生存状况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发展为先导,通过先进阶级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实践确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发展,也同样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内容最丰富、跨度最广阔、进步最明显的时期,这成为党人文精神分期的现实历史背景。从实践上看,这个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主题:革命、建设和改革。革命主题下人文精神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选择中承接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历史使命。以俄为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打碎了所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主要特点是立足阶级斗争,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强调在客观实践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自主地解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全面建设主题下人文精神阶段。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世界处于冷战之中。由于美国侵越战争升级和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形成的威胁,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建国前后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估计,越来越强调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所以,虽然党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但却始终按照战争思维和模式发展经济,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由于党对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非理性追求与现实实践发生了严重龃龉,盲目扩大化地以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反对封、资、修,在全盘否定的基础上试图依靠激情建设纯粹的共产主义,最终导致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理性实践和人民的尊严、价值和发展造成严重戕害,对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主题下人文精神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这一阶段时代主题主要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1]269。中国共产党从时代要求和国情党情出发,在改革创新中解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大力推动发展,努力保障人民权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特点是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现代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推动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依此推动社会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革命主题下的人文精神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形成了党在革命阶段的人文精神。主要内容包括:1.解放人民、依靠人民的民本精神一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党成立之初就开宗明义地确定了推翻一切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的目标,并始终为之奋斗、牺牲,经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成为党的宝贵财富。三是尊重人民的各项权利。党始终把人民的权利实现作为党的重要工作,如“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各级民主政府,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教育、文化工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扩大了人民民主,等等。四是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规定红军队伍内部军官和士兵的平等关系,同时规定不虐待、不枪毙俘虏等一系列纪律,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严酷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的人道主义精神。2.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过程,就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坚决斗争中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探索中国革命规律、形成正确路线的过程。建党之初,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对中国国情认识不够,更由于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和对苏共的极大依附,党的指导思想和革命道路探索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教条性,右倾和左倾错误层出不穷。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着名论断。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改变错误的军事、政治路线,认真反思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并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政党学说和组织原则,在苏共帮助下建立的。但列宁逝世后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由于共产国际“一般号召不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具体布置代替了原则的指导,变成了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使各国党不能独立自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剧了党的依附性,使党内个别领导不顾中国实际,把马列主义教条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党的领导,结合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坚持与错误倾向进行不妥协的斗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己改正自身错误的起点,也是党独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的关键转折点,从此党逐步冲破共产国际限制,形成独立自主的革命路线。如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坚持“自力更生”地解决经济困难;建国初,根据中国国情,借鉴苏联经验但不照搬,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独立,促进了国家发展。

(二)全面建设主题下的人文精神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主题发生了转变,由“打碎旧世界”转变为“建设新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发展新的主题。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也同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一样,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全面建设初期,受苏联问题暴露和东欧各国改革的启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强调独立探索,走一条自己发展的道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合理协调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并提出了很多正确的观念和方针。但随后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偏离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向,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也严重损害了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发展。纵观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人文精神,其基本特点是:重政治标准,轻现实利益考量;重国家整体福利增加,轻人民个人价值实现;重制度和规范的形式标准,轻对其内在精神和原则的实践。此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政策制度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带来经济滞退和政治僵化;国家经济发展中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则发展滞后,等等。这种重国力、轻民生的发展思路造成国强民穷的国民经济模式,致使长时期的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改善幅度不大。在强调绝对公平思想指导下,使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过分的社会理想化、高压下的极度政治化,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严重压制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现实的理性思考被误导的人民狂热所取代,整个社会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极端国家主义状态,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人民的个人价值被极度漠视。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人民生命和尊严遭受摧残,优秀的人文精神被压制和破坏。

(三)改革开放主题下的人文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实践的主旋律。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共产党的人文精神焕发了新的生机,得到了全面提升。1.“以人为本”的民本精神一是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确定以发展生产力为途径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由此,中国共产党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党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迅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将“三个代表”作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基本遵循,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发展中的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最人文精神发端于14世纪下半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英文一词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外来见仁见智语,直到现在,关于其内涵,也是人人言殊。百度百科把人文精神解释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作为社会文明的理性积淀,其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它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以及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人文精神,是指凝聚于党的思想、理论以及党所领导的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根本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执政理念和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人文精神形成于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于党对中国社会历史主题与自身使命、党自身发展变化与党的事业关系认识的升华过程中,体现在党追求人民解放、富裕和全面发展的不懈努力中。

一、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历史分期

人文精神的发展,从来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主题为牵引,适应当时人们的生存状况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发展为先导,通过先进阶级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实践确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发展,也同样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内容最丰富、跨度最广阔、进步最明显的时期,这成为党人文精神分期的现实历史背景。从实践上看,这个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主题:革命、建设和改革。革命主题下人文精神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选择中承接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历史使命。以俄为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打碎了所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主要特点是立足阶级斗争,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强调在客观实践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自主地解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全面建设主题下人文精神阶段。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世界处于冷战之中。由于美国侵越战争升级和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形成的威胁,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建国前后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估计,越来越强调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所以,虽然党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但却始终按照战争思维和模式发展经济,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由于党对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非理性追求与现实实践发生了严重龃龉,盲目扩大化地以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反对封、资、修,在全盘否定的基础上试图依靠激情建设纯粹的共产主义,最终导致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理性实践和人民的尊严、价值和发展造成严重戕害,对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主题下人文精神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这一阶段时代主题主要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1]269。中国共产党从时代要求和国情党情出发,在改革创新中解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大力推动发展,努力保障人民权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特点是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现代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推动改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依此推动社会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革命主题下的人文精神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形成了党在革命阶段的人文精神。主要内容包括:1.解放人民、依靠人民的民本精神一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党成立之初就开宗明义地确定了推翻一切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的目标,并始终为之奋斗、牺牲,经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成为党的宝贵财富。三是尊重人民的各项权利。党始终把人民的权利实现作为党的重要工作,如“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各级民主政府,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教育、文化工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扩大了人民民主,等等。四是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规定红军队伍内部军官和士兵的平等关系,同时规定不虐待、不枪毙俘虏等一系列纪律,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严酷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的人道主义精神。2.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过程,就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坚决斗争中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探索中国革命规律、形成正确路线的过程。建党之初,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对中国国情认识不够,更由于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和对苏共的极大依附,党的指导思想和革命道路探索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教条性,右倾和左倾错误层出不穷。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着名论断。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改变错误的军事、政治路线,认真反思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并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政党学说和组织原则,在苏共帮助下建立的。但列宁逝世后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由于共产国际“一般号召不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具体布置代替了原则的指导,变成了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使各国党不能独立自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剧了党的依附性,使党内个别领导不顾中国实际,把马列主义教条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党的领导,结合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坚持与错误倾向进行不妥协的斗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己改正自身错误的起点,也是党独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的关键转折点,从此党逐步冲破共产国际限制,形成独立自主的革命路线。如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坚持“自力更生”地解决经济困难;建国初,根据中国国情,借鉴苏联经验但不照搬,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独立,促进了国家发展。

(二)全面建设主题下的人文精神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主题发生了转变,由“打碎旧世界”转变为“建设新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发展新的主题。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也同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一样,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全面建设初期,受苏联问题暴露和东欧各国改革的启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强调独立探索,走一条自己发展的道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强调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合理协调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并提出了很多正确的观念和方针。但随后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偏离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向,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也严重损害了中国共产党人文精神的发展。纵观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人文精神,其基本特点是:重政治标准,轻现实利益考量;重国家整体福利增加,轻人民个人价值实现;重制度和规范的形式标准,轻对其内在精神和原则的实践。此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政策制度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带来经济滞退和政治僵化;国家经济发展中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则发展滞后,等等。这种重国力、轻民生的发展思路造成国强民穷的国民经济模式,致使长时期的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改善幅度不大。在强调绝对公平思想指导下,使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抑制。过分的社会理想化、高压下的极度政治化,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严重压制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现实的理性思考被误导的人民狂热所取代,整个社会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极端国家主义状态,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人民的个人价值被极度漠视。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人民生命和尊严遭受摧残,优秀的人文精神被压制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