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

2013-01-30

,点火于基层,发难于朝堂。李、谢

相隔数月的各自上疏也变成了三人领衔的大批人一再集体上疏请愿闹事。

循着“天子圣明,为民作主,奴才忠诚,书生可恶”的思路,电视剧

几乎把从清初以来的一切坏事乃至作者认为坏而其实未必坏的事,都算到

了“读书人自私”的账上。吕留良的反清复明思想本在雍正以前,且与清

初的民族矛盾和抗清斗争一脉相承,而电视剧却把它说成是一些因“科举

不顺”而心怀怨望的自私“读书人”的反社会行为。曾静的反清直接受吕

留良影响,也是民族矛盾的体现,而在电视剧里它却成了“读书人”反对

“新政”的小丑行径,其原因是“新政”使“我们读书人都没有了好处”!

科举制度造成了“儒的吏化”,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皇权操纵

下形成的“缙绅”阶层,具有知识分子与专制官僚、“读书人”与皇家奴

才的双重身份,也因此享有了皇权赋予的种种特权。在“官民一体当差”

与摊丁入亩这类改革中,某些缙绅出于私利而百般阻扰,但他们正是以专

制官僚与皇家奴才的身份,而不是以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身份这样做

的。电视剧对专制皇权大加歌颂,却把一切罪恶归咎于“天下读书人”的

清流、清议与知识分子的敢讲真话(当然是相对而言),这不是颠倒黑白

么?

雍正的“有为”应该怎么评价?

雍正是暴君但不是昏君,他治国有方,在清前期“康乾盛世”中是个

承前启后的人。就个性而言,他的勤政与果敢也是比较突出的。但电视剧

为弘扬“雍正思想”而把他神化成千古一帝,甚至以丑化康熙时代来突出

雍正之治,则很成问题。实际上雍正的许多治绩都有前人奠基、后人续力,

其成就也不那么辉煌。

雍正打击缙绅势力,推行“一体当差”,这实际上是清初顺治时借

“奏销案”压抑缙绅并从制度上缩小其特权之举的继续。至于“摊丁入亩”,

作为“并税式改革”在我国历史上只是许多实践中的一次,作为由人丁税

向土地税的转变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就政策本身而言它起源于明后期“量

地计丁并为一条”的一条鞭法,因此史家又有把摊丁入亩称为“清代一条

鞭法”者。而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只是继康熙时在广东、四川等地的试行而

逐渐推广,其普行于全国已在乾、嘉乃至道光初,甚至到了清末民初,人

丁负担问题也并未完全解决,像陕西关中的一些县就仍然是“地丁属地,

差徭属人”。更不用说“并税式改革”本身就有一个“鞭(编)外有编”、

简而复繁的循环律,雍正的实践并未打破这一循环。

电视剧在雍正“平定西北”问题上大加渲染。而实际上雍正时期恰恰

是清前期西北边政大失败的时期,冯尔康的《雍正传》曾以《调度乖方,

西北两路用兵的失败》为标题专节详述,明确指出西北大败“应当归咎于

雍正调度乖方”。事实上,清朝对西北用兵起于康熙,毕功于乾隆,雍正

一朝虽有青海之捷,总的看来是败多于胜,无足称道的。

雍正设军机处强化皇权,也是电视剧阐释雍正思想的浓重之笔。但姑

且不论这种强化在今天看来是否值得歌颂,就算值得,我国历史上专制帝

王不相信朝臣而用身边亲信班子来架空“外朝”的动作在历史上也不知重

复过多少次,雍正的这一次又算得上什么大手笔?关键在于独夫们既什么

人都不相信,又什么事都想管,只好借助亲信,但亲信地位一高也就转化

为新的“外朝”,下一位独夫只好又物色一个新的亲信机构来架空之了。

本剧对雍正的颂扬到剧末出现一个“数字化”高潮:据说康熙末年留

下的国库存银仅700万两,而经雍正大治之后,他留下的国库存银已达

5000万两矣!这数字其实是个巧妙的游戏:康熙末年国库存银是800万而非

700万两(见《清经世文编》卷26),但这是康熙年间的低潮而非最高数字。

而雍正末年国库存银,一说是三千余万,一说有2400万两(见同上,又见

《啸亭杂录》卷一),只是在雍正五年一度达到过5000万两的最高额。编

导妙笔生花,把康熙年间的最低数字(还有误)与雍正年间的最高数字变

成了“康熙末”与“雍正末”,一下就把三倍之增扩大成了七倍多!

当然,即使从800万增至2400万,也堪称伟大成就。问题在于“国库”

之富不等于国民之富,朝廷之富也不就是国家之福。在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的古代中国,国富民穷的状况十分常见,国穷民富的情形也间或有之。两

宋朝廷长期困于财政拮据,号称“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

经济的繁荣实远超于盛唐。而明末李自成进京时发现宫中藏银达七千万两

之巨,比雍正时的国库要多多了;西汉末新莽朝廷灭亡时,仅集中于王莽

宫中的黄金就达七十万斤之多,其数据说与当时西方整个罗马帝国的黄金

拥有量相当!而明王朝与新莽王朝都是在饿殍盈野的社会危机中爆发民变

而灭亡的。按编导的逻辑,崇祯帝与王莽这两个亡国之君不是比雍正更伟

大么?雍正时的民间与康熙时相比总体上如何,史无明证,但从前引雍正

最欣赏的总督田文镜在河南的“政绩”看,是很难乐观的。

雍正的确果敢有为,但“有为”并不一定就有进步意义。某种变化是

否能看作进步,取决于一定的价值立场。从一个立场看来是进步的事情,

在另一个立场看来就可能是“反动”。

从全球论,雍正的时代英、荷早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美、法的革命

也已在酝酿中;从中国论,明清之际中国已出现所谓“启蒙思想”,即真

正的改革思想,黄宗羲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唐甄的“凡为帝王

者皆贼也”,顾炎武提出以“众治”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

私一人”。而雍正那种连传统儒家规范他都嫌专制得不够、而赤裸裸要求

“以一人治天下”的独夫言行,在这样一个历史进步的背景下,就显得非

常刺目。

同样是在一个世界范围的历史背景中,雍正重农抑商和统制经济倾向,

也不具有进步性。在农业政策上雍正只重粮食,经济作物只准种在“不可

以种植五谷之处”,结果导致一些地方官府强行毁掉已种的经济作物令农

民改种粮,致使因失农时而绝收。雍正使政府干预强行进入传统时代一般

不进入的农户经营中,导致了破坏性结果。粮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

况工商。雍正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正朝起居注》五年五月初四),他多次表示“招商开厂……断不可

行”,“矿厂除严禁之外,无二议也”。(《朱批谕旨·孔毓?、焦祈年

奏折》这样摧残工商、禁锢市场、统制农业的强硬政策,在有清一代也属

最保守的,而且效果也极坏。

而电视剧对雍正的这些作为是避而不谈的。

总之,《雍正王朝》为了塑造一个有为皇帝的高大形象,在对待史料

上缺乏严肃性,在历史观和价值取向上更缺乏进步性。这样一部戏在学术

进步、思想进步的今天居然创造了这样的轰动效应,令人感到愕然!

无疑,《雍正王朝》的收视是相当火爆的。考其原因,除了声势、频

道、时段上的优势外,我以为主要有两条:

首先是人们已经厌烦了泛滥已久的“戏说”式宫廷剧,因而对于风格

迥异的“正剧”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这部片子也的确拍得很精心,可看性

强,有相当的艺术水平。

其次,经历20年后我们的改革已进入微妙阶段,利益调整剧烈,公正

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心理易于失衡,加上某

种文化积淀的作用,人们隐约产生了某种期待:有人能以铁腕扫清积弊,

赐予社会以公平与安宁。而电视剧迎合了有些人的这种心理。仅就这一点

而论,“雍正现象”便令人担忧:人们难道真能指望一个雍正式的人物吗?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