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

2013-01-30

年更称为“恩人”:“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还检

讨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如此肉麻世所罕闻。然

而大位一稳,雍正很快翻脸杀了隆、年二人。尤其可怪的是杀隆科多时还

特别宣称先帝临终时“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东华录》雍正五年十月)

当年被视为“遗诏”传人的人如今竟被认为根本不在场!如非杀人灭口而

是仅仅因为其他罪过,这话从何说起呢?

此外,雍正即位后似乎害怕康熙亡灵,弃康熙常住的畅春园、避暑山

庄而不往,避康熙之陵墓而另在京城相反方向创建西陵作为自己的归宿,

等等,都是后人断定雍正“得国不正”的根据,这一切决不是“雍正的政

敌造谣”所能解释的。

显然,雍正谋位成功只是“厚黑学”的成就,何尝有丝毫“得民心者

得天下”的影子!正如冯尔康先生所言,他“结党谋位”至少在康熙五十

二年(即康熙死前九年)已开始,“追求储位已发展到不顾罹罪的程度”

(同上书48页)。当然,专制时代宫廷斗争无道德可言,“谁上台手脚都

不干净”,雍正的政敌也未见得比他好。但无论胤还是胤,其治国思想都

于史无征,他们之间的争夺既谈不上是道德之争,也谈不上是政见、路线

之争。

如果说雍正夺位问题尚有疑云的话,剧中其他地方对雍正的美化就更

是“歪说”了。曾静一案,雍正的处理即使从封建法制看也是怪戾的,他

残忍地将只有思想异端的吕严沈三族株连惨杀,却留下“现行犯”曾静为

他宣讲《大义觉迷录》,电视剧居然把这描绘成仁慈之举!雍正的最后四

年一直“安适如常”,他的突然猝死虽史无确证,但包括推崇雍正之治的

杨启樵、冯尔康等在内的海内外清史界多认为是妄求长生迷信丹药中毒而

亡。电视剧却描绘雍正长期抱病操劳,为治国而“活活累死”。雍正的政

敌胤、胤被他囚禁后不久几乎同时死去,死前被贬称猪、狗,受尽虐待,

一般都认为是被雍正授意虐杀。而电视剧不仅将二人被镇压的时间由雍正

初年移到雍正末年(以显示二人一直搞破坏,而雍正一直忍让),还描写

雍正宁诛己子也要谨守父训,决不肯杀弟弟!如此等等。为塑造这个高大

全的道德偶像,真是不遗余力了。

“天下读书人”挑衅皇帝之说是否成立?

如果仅仅出于道德宣传而抬高雍正倒也罢了。这部“正剧”的特点恰

恰是按鲜明的观念来剪裁、组装的。这一观念就是:“天下读书人”清流

误国,结党乱政,而雍正皇帝依靠家奴治国,推行“新政”,为民作主,

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新政”始终。

为了表达这一主题,该剧精心编造,把历史上本在雍正初年便被囚遇

害,而且据乾隆说也“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清史稿·允传》)的“八

王”胤说成雍正一朝反对派势力的总首脑,让他猖狂活动直到雍正十二年

(即雍正死前一年)虚构的阴谋兵变被粉碎后才失去自由。在这个臆造出

来的总司令麾下,聚集了编者想象得出来的一切恶势力:从贪官污吏、关

外满洲八旗守旧贵族直到举着孔孟牌位上街游行的“天下读书人”。

也真亏他想得出来!极端反汉化的关外八旗守旧贵族与代表汉文化正

统的儒家士人居然成了一条战壕中的战友,团结起来与皇上作对!

片中屡屡出现关于“清流”乃万恶之渊的现代话语,突出表现雍正敢

于杀言官、诛谏臣、惩治“科甲朋党”、为得罪“天下读书人”而不惜

“身后骂名滚滚来”的种种豪举。

应当说历史上的雍正的确有此倾向,他对科举出身的文臣有看法,宁

用家奴不用名儒,尤其对直言敢谏、特立独行、以道义自负而“妄谈国是”

的古代士大夫清议传统尤为厌恶。作为一个公然标榜“以一人治天下”

(《朱批谕旨·朱纲奏折》)的独夫,雍正最不能容忍那种自许清廉而对

君主保持某种独立的“海瑞罢官”式行为,在他看来这种“洁己沽誉”的

“巧宦”比那种唯君命是从的贪官更坏,也因此惩处了一大批“操守虽清”

而奴性不够的儒臣,如李绂、杨名时等。虽然喜欢奴才而讨厌“海瑞”是

历代皇帝的通病,但传统儒家意识形态还是要肯定“海瑞”的道德意义的。

而雍正不但在行为上更不能容忍独立人格、在理论上更是突破儒家道德观,

公开批判“洁己沽誉”的清流传统,因此他的确有典型性。

今天看来,传统士人的确有诸多劣根性:在意识形态上,道学虚伪的

一面造成言行不一之弊;在体制上,科举入仕之途造成知识人与官吏身份

合一;作为依附于皇权的权贵层,他们不仅难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

甚至也缺乏西方传统中那种抗衡皇权的贵族精神。而在某种情况下,儒生

的迂腐确实不如臂指如意的奴才更有“效率”,因此雍正排斥儒臣任用奴

才,对雷厉风行地贯彻其治国主张是有一定作用的,放在当时背景下确也

无可厚非。但从根本上说,雍正的“反儒”与现代意识对传统儒家知识分

子的反思是截然相反的:它反对的不是“天下读书人”对皇权的依附性,

而恰恰是对皇权的相对独立性。

雍正这样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电视剧作者对此的赞赏。岂止赞赏,电

视剧实际上是青胜于蓝地强化了这种“雍正思想”。它不仅把知识分子勇

于讲真话的一面视为大恶之尤,而且对连在传统文化中也作为正面价值的

士大夫清操自守、犯颜直谏的精神都加以嘲弄与攻击,而把目不识丁的皇

家奴才塑造为盖世英雄。这样的价值观真叫人目瞪口呆!

如今人们常对“宫廷戏”、“辫子戏”充斥荧屏啧有烦言,对清官、

忠臣形象满天飞而公民、人权意识萎靡不振多有批评。但老实说,像《雍

正王朝》这样连东林、海瑞式的书生意气都不能容忍而赤裸裸地宣扬家奴

意识的作品还真少见。

《雍正王朝》在编造“历史”上走得多远,以下可见一斑:

雍正一朝的三大“模范总督”是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通常

都列三人之首,其治绩与影响(包括雍正的评价)更胜田、李一筹。但电

视剧却突出田、李而隐去鄂氏,为什么?因为鄂是科举入仕,而田只是监

生,李更非“读书人”。但李虽读书甚少,却是个大财主,他是康熙末年

“入赀(捐钱买官)为员外郎”而进入官场的(《清史稿·李卫传》)。

而电视剧为了突出“清流误国、奴才救国”的主题,把这个李员外“变”

成了“要饭的叫化子”出身、被胤?收为家奴后才苦尽甜来!

田文镜、李卫的确是忠心事君、政绩卓著的名臣,但奴性太重也有消

极一面。尤其是田文镜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他治理的河南年年以钱粮超额

受表扬,但雍正八年大水灾,田匿灾不报,还谎称“民间家给人足”并严

催钱粮,弄得豫民大量逃亡邻省。邻省告发,雍正查明是实,却为田开脱

说:田“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之所欺瞒耳”(雍正《上谕内阁》,九

年二月二十六日)。类似情形发生多次。田后来留下骂名,固然有他为皇

上办事敢于得罪地头蛇的因素,但老百姓也骂他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总之,雍正厌“清流”而用奴才是实,但程度没有那么甚,效果更没

有那么好。而电视剧在这两点上是夸张得太离谱了。

雍正年间有过严惩李绂、谢济世、陆生楠“科甲朋党”一案。这其实

是个大冤案。李、谢分别于雍正四年三月、十二月各自上疏参劾田文镜,

据说是因“天下读书人”受压制而不满。陆生楠并未参与劾田,只因是谢

的同乡而受株连,三年后又有人告发他有“抗愤不平之语”,遂罹文字狱

之难。这三人的确都有“读书人”的牢骚,但只是各自行事,何来“结党”

之说?更何况李、谢之劾田文镜也不是没有田的过错。因此后人多称三人

之冤,就连今日推崇雍正的史学家如冯尔康等也认为此案“未免冤抑”

(冯著《雍正传》219页)。然而到了电视剧里,却变成了三人带领大批

“读书人”出身的官员,策划于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