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唐代波斯国大酋長阿羅憾墓志考

2013-01-18

比魯尼在其《麥斯歐迪天文學和占星學原理》中寫道:吐火羅斯坦”在過去是al-Hayatila[悒怛人]的國 家。”根據現代研究者們的意見,伊斯蘭地理術語 Haital(悒怛)”很長時期中是指烏滸水上游以南的吐火羅(Tuxāristān)和拔特山(Badaxšan)地區,以及烏滸水以北的赤鄂衍那(Chāganiān)、久越得犍 (Qubādiyān)、骨咄(Xuttal)和沃沙(Waxš)地區。”[29]

根據《大唐西域記》第1卷記載,吐火羅國故地所用的文字”字源二十五言”,就是指用24個希臘字母加1個新造字母的後期巴克特利亞文。[30]這正是悒怛通行的文字。《西域記》卷十二記載:

呬摩呾羅國,覩貨邏國故地也,......其婦人首冠木角,高三尺餘,前有兩岐,表夫父母。上岐表父,下岐表母,隨先喪亡,除去一岐。舅姑俱沒,角冠全棄。其先強國,王,釋種也,蔥嶺之西,多見臣服。境鄰突厥,遂染其俗,又為侵掠,自守其境。故此國人流離異域,數十堅城,各別立主。

馬迦特疑呬摩呾羅是Hēmatāla之對音,可能是梵文對Hephthal=嚈噠一字之轉寫(《伊蘭考》,頁239)。《洛陽伽藍記》卷五載嚈噠國王妃”頭帶一角,長八尺,奇長三尺,以玫瑰五色裝飾其上......自餘大臣妻皆隨,傘頭亦似有角,”故當地”婦人首冠木角”,疑為嚈噠的風俗習慣。[31]玄奘記述的吐火羅故地,基本上是悒怛故地。《冊府元龜》卷九六一也記載:”吐火羅國在蔥嶺西,與悒怛雜居,......婦人五夫則角飾戴五角,十夫則戴十角。”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西域傳也說,吐火羅”與悒怛雜處”。《冊府元龜》卷 九六四載,”開元十七年(729)正月,冊吐火羅骨咄祿頡達度(Qutluγ Ton Tardu)為吐火羅葉護、悒怛王。”我們推測,吐火羅葉護有可能上承貴霜、悒怛,擁有拂林罽娑(羅馬凱撒)的尊號。

吐火羅與罽賓關係密切。罽賓即迦畢試,雖然不在玄奘所說的吐火羅故地的範圍內,但《西域記》說其”文字大同覩貨邏國”。玄奘約於630年經過健馱邏國,《西域記》卷二記載:

健馱邏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東臨信度河。國大都城號布路 沙布邏,周四十餘里。王族絕嗣,役屬迦畢試國。

可見當時罽賓國的國土包括迦畢試、健馱邏,即今天從阿富汗喀布爾到巴基斯坦白沙瓦(當時稱布路沙布邏)的喀布爾河流域,也就是相當於缽羅婆文獻中的迦布羅斯坦(Kāwulistān)。

當時罽賓(迦畢試-健馱邏)從屬於吐火羅。[32]上文已經引用過的《冊府元龜》卷九九九所載開元六年(718)阿史那僕羅上書証明,在僕羅祖父時代,即顯慶年間(656-660),吐火羅葉護是管轄罽賓的。

在大食人的入侵下,吐火羅國突厥葉護的權力大為削弱,鑄幣地點被占領,到八世紀初就停止鑄幣了。開元十五年(727)抵達安西的慧超在《往五天竺國傳》說:

至吐火羅國。王住城名為縛底耶。見今大寔兵馬,在彼鎮押。其王被 逼,走向東一日程,在蒲特山住,屬大寔所管。

縛底耶即缽羅婆文獻中的巴爾赫(Balx),大寔即大食,蒲特山即拔特山,龍朔年間(661-663)設苑湯州,屬於吐火羅,這時吐火羅王失去主要地區,只能避居此地。

與此同時,在罽賓(迦畢試-健馱邏)國出現了一個新的突厥族王朝,開始鑄造一種新的錢幣,錢幣上的國王肖像戴一頂有三個月牙或三叉戟的王冠。這標志著悒怛傳統的回歸,清楚地宣示了獨立於吐火羅葉護。[33]

開元年間這個王族控制著罽賓(Kapisa,今阿富汗喀布爾一帶)、健馱邏(Gandhara,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帶),勢力鼎盛,甚至使大食總督望而生畏。罽賓可能是勢力超過吐火羅以後,從吐火羅那裡把拂林罽娑的尊號接過來的。《新唐書》西域傳小勃律條因而把罽賓稱為拂林。

我們有理由假設,顯慶年間罽賓尚在吐火羅勢力範圍之下,吐火羅一時稱雄,可能先於罽賓而擁有拂林罽娑(羅馬凱撒)的尊號,因此吐火羅有時也就在漢文和缽羅婆文資料中被稱為拂林(Hrōm)了。

五、結語

根據以上研究,我們可以把阿羅憾的生平擬搆如下:

《贊德•瓦赫蘭•耶斯恩》等啟示錄性質的文獻原本可能形成於薩珊王朝時代或更早。這種文獻講到突厥大規模入侵伊朗,應當是指563年突厥和薩珊瓜分悒怛之後不久,越過阿姆河,併吞原來屬於薩珊的悒怛故地。瓦赫蘭的父親就是在這個時代出生的。他是薩珊王族的旁支,年齡甚大才娶妻生下瓦赫蘭。

阿羅憾生於616年,從小由國王的女僕照料。他十四、五歲時,正當胡司洛二世之女普蘭杜赫特、阿扎米杜赫特相繼為女王。從這時起,不到兩年時間先後有12位國王繼位,每王在位時間平均不足兩個月。薩珊王朝日益衰敗。632年伊嗣俟繼位,636年大食攻入伊朗,伊嗣俟屢戰皆敗,帶著王族和宮廷人員一路東撤,逃往伊朗東部邊境木鹿。651年伊嗣俟在木鹿被殺,其子卑路斯繼位,投吐火羅葉護獲免。卑路斯遣使向唐朝告難,唐高宗以路遠,不能救之。尋而大食兵退,吐火羅遣兵援立卑路斯於塞斯坦的疾陵城。阿羅憾當隨卑路斯在吐火羅、塞斯坦一帶活動。

薩珊王朝滅亡之際,波斯人根據《贊德•瓦赫蘭•耶斯恩》,盛傳此時為蘇魯支降生後一千年之末,烏希達爾已經出生在塞斯坦的卡揚塞湖畔,將蒙受啟示,成為先知。一個名叫瓦赫蘭的英雄將幫助他擊敗伊朗諸敵。這個神話中的瓦赫蘭就應在同名的阿羅憾身上。因此,阿羅憾在波斯人中有極大的威望。

顯慶二年(657)唐朝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數年間在鐵門以北的西突厥故地設置羈縻府州,併考慮在鐵門以南、印度河以北地區也全面建立羈縻體制。當時鐵門以南地區以吐火羅為最強。由於阿羅憾在中亞伊朗族裔和外族瑣羅亞斯德教信徒中被視為救世英雄瓦赫蘭,又主持對唐聯盟事宜,顯慶年中,唐高宗以其功績有稱,名聞西域,遣使召到長安,即授將軍北門右領使,侍衛驅馳。在此期間阿羅憾向唐朝當局介紹了鐵門以南、印度河以北的政治、軍事形勢,為唐朝全面設置羈縻府州體制作好了準備。顯慶四年(659)八月,高宗御撰并行書《唐西域紀聖德碑》,飛白題額,交給阿羅憾與王名遠,準備在吐火羅立碑。

龍朔元年(661)時機成熟,不僅卑路斯請兵,而且吐火羅主動款塞,于是唐高宗派阿羅憾與王名遠率領蕃、漢軍隊前往西域。他們渡過烏滸水,以縛喝為活動中心,在那裡立下了高宗御書的紀功碑。分遣使節前往十多個國家建立羈縻都督府。阿羅憾本人前往迦布羅斯坦(Kāwulistān),即喀布爾河流域的罽賓-健馱邏王國,設置修鮮都督府,作為疾陵城的波斯都督府的後援,有力鼓舞了當地人抵抗大食入侵的信心。仍然保持獨立的瑣羅亞斯德教政權,如裡海地區的陀拔斯單諸國,或是仍然有很強的瑣羅亞斯德教社團的地區,如帕爾斯,紛紛派兵前來支援。這段歷史後來被寫進《本達希申》和《贊德•瓦赫蘭•耶斯恩》,附麗在救世英雄瓦赫蘭身上,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文本。阿羅憾和王名遠完成建立羈縻體制的任務後返回唐朝復命。

白衣大食卷土重來,約於663年征服塞斯坦,攻克迦布羅。卑路斯只得重又流亡吐火羅。咸亨四年(673)卑路斯回到唐朝首都長安,授右武衛將軍,儀鳳二年(677)奏請於長安禮醴泉坊置波斯胡寺,不久去世。

677年,唐朝立卑路斯之子泥涅師師為波斯王。調露元年(679)至永淳元年(682)間,唐朝曾設立波斯軍,送泥涅師師復王其國。泥涅師師只得到唐朝有限兵力的護送,無法收復疾陵城,只能客居吐火羅二十餘年。景龍二年(708)泥涅師師回到唐朝,授左威衛將軍,不久去世。阿羅憾則以蕃王中地位最高者的身份,於延載元年(694)召諸蕃王,建造天樞,最能說明當時四夷蕃人對武周政權的大力支持。

從阿羅憾與王名遠在吐火羅立碑,分置州縣的661年到阿羅憾去世的710年,半個世紀中,中亞形勢幾經變化:從大食方面來說,663-671年,哈里發穆阿威葉完成了對呼羅珊的征服。673年大食人開始出征河中等地,但是主要是掠奪性的襲擊,每年都要返回呼羅珊過冬,併不在河中停駐。只是705年屈底波任呼羅珊總督之後,才開始策劃占據河中等地。因此當地諸國始終保持著不同程度的獨立,只要交通順暢,就可以遣使唐朝。對唐朝方面來說,併無意於出兵援助中亞諸國與大食決戰,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支持他們保持獨立,避免被大食、吐蕃或其他強國所併吞。唐朝主要關心的是吐蕃和突厥,因為他們的稱霸會直接威脅安西四鎮的安危,甚至威脅關中。只要中亞諸國不落入吐蕃和突厥汗國的控制之下,繼續維持與唐朝的朝貢關係,唐朝對蔥嶺(帕米爾)以西的形勢就相當滿意了。因此,阿羅憾碑上說,自從他差充拂菻國(吐火羅)諸蕃招慰大使,併於拂菻(吐火羅)西界立碑以來,”諸國肅清,於今無事。豈不由將軍善導者,為功之大矣”。看來這并非過甚其辭。這裏的諸國,當指蔥嶺以西諸國,不大可能指拜占庭。如果我們相信阿羅憾在中亞伊朗族裔中被視為千年之末的救世英雄瓦赫蘭,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唐朝會承認蔥嶺以西諸國肅清,與他”宣傳聖教,實稱蕃心”是分不開的;可以理解為什麼唐朝會授予他比卑路斯、泥涅師師更高的爵位:正二品的上柱國和金城郡開國公。

阿羅憾去世後半個世紀間,中亞形勢雖然變化甚多,但是他協助建立的羈縻體制,直到安史之亂前夕(755),併未動搖。唐朝未曾重新設立或調整羈縻府州,而是改用封王的形式重申自己的宗主權。唐朝重點經營的一個地區,是《本達希申》中記載的瓦赫蘭活動的迦布羅斯坦及鄰近地區。唐朝於738年封拂林罽娑為罽賓國王、745年封勃(匐)準為罽賓及烏長國王,仍授驍衛將軍。罽賓國王烏散特勤灑的姪兒誓屈爾(Zigil)占據漕矩吒(Zabulistan),開元八年(720)天子冊葛達羅支頡利發誓屈爾為王。在罽賓併吞烏長之前的開元八年,唐也曾冊封過烏長國王。

唐朝連絡的另一個地區是《贊德•瓦赫蘭•耶斯恩》中講到的派兵援助瓦赫蘭

的陀拔斯單。天寶三載(744)封陀拔薩憚(Tabaristan)王為恭化王,六載(747)封陀拔斯單國王忽魯汗為歸信王。

唐朝更為關心的,自然是阿羅憾當年活動的中心--吐火羅諸蕃。識匿雖然不是吐火羅故地,但玄奘說它文字同吐火羅國,顯慶年間也屬吐火羅諸蕃之一,此地可以支援唐朝與吐蕃作戰。開元十二年,授其王金吾衛大將軍。天寶六載(747),王跌失伽延從討勃律,戰死。擢其子都督、左武衛將軍,給祿居藩。怛沒曾設姑墨州都督府,天寶六載(747)封怛沒國王謝沒為奉順王。骨咄曾設置高附都督府,因其與大食鄰境,大食煽誘為虐,守節不從,潛布款侦冻?ⅲ?_元八年 (720)冊立其國王。天寶十一載(752),冊其國王羅全節為葉護,授驃騎大將軍。護蜜曾設鳥飛州都督府,地當四鎮入吐火羅道,即今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在對吐蕃的鬥爭中特別重要。開元八年(720)冊立其王。二十年(732),護密王發卒,封其弟護真檀為護密國王。二十一年(733)護密國真檀來朝,宴於內殿,授左金吾衛將軍員外。天寶元年(742)以王子頡里匐遣使上表,請背吐蕃來屬,賜鐵券。八載(749)國王羅真檀來朝,請宿衛,授左武衛將軍留宿衛。

狹義的吐火羅勢力遠非顯慶年間可比,但是仍與唐朝唇齒相依。開元六年(718)阿史那僕羅的上書中,說明了吐火羅與唐朝的關係:

僕兄般都泥利承嫡繼襲,先蒙恩敕,差使持節就本國冊立為王。然吐 火羅葉護積代已來於大唐忠赤,朝貢不絕。本國緣接近大食、吐蕃,東界又是四鎮,僕羅兄每徵發部落下兵馬討擊諸伲?c漢軍相知,聲援應接,在於邊境,所以免有浸漁。

開元十五年(727)吐火羅葉護曾遣使上言,因受大食欺苦,國土必遭破散

,求防守天可汗西門不得,希望唐朝援救。開元十七年(729)冊吐火羅骨咄祿頡達度為吐火羅葉護、悒怛王。天寶八載(749),鄰胡羯師忠?罗?ネ禄鹆_,于是葉護上表,思一破兇徒,開得大勃律已東,直至于闐、焉耆、沙、涼、瓜、肅已來,吐蕃不敢停住。葉護丐安西兵助討,帝(玄宗)為出師破之。

從上引史料可以看到,唐朝與吐火羅諸蕃實為唇齒相依,共同牽制阻遏吐蕃和大食的擴張。給吐火羅諸蕃封王,實際上是龍朔元年設置羈縻府州的繼續。而一旦唐朝因安史之亂,無力維護羈縻體制,任憑吐火羅諸蕃喪失獨立,唐朝自己的安西四鎮也就唇亡齒寒了。西域一失,吐蕃甚至可以直接威脅關中京畿重地。

不過即使安史之亂期間,至德元載(756)五月,馬嵬坡兵變,玄宗尤謂肅

宗曰:”汝勉之,勿以吾為念。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資治通鑑》卷二一八)玄宗把平定內亂的希望之一寄託在西北諸胡的精銳軍隊上。這裏所說的西北諸胡,就包括吐火羅諸蕃。乾元元年(758)七月,吐火羅葉護烏那多併九國首領來朝,請助國討佟5哿罡八贩叫袪I。(《冊府元龜》卷九七一)吐火羅諸蕃在戰爭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史無明文。但是可以肯定,阿羅憾出使西域,建立了唐朝與吐火羅諸蕃的密切關係,其深遠影響差不多延續了半個世紀。

略語表

Bailey, 1930-1932=Bailey, H. W., “Iranian Studies”, BSOS, 6 (1930-32), pp. 945-955.

Bd.=Zand-Akasih; Iranian or Greater Bundahisn, transliter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Engl.

by B. T. Anklesaria, Bombay, 1956;可於網上查閱:http://www.avesta.org/pahlavi/grb.htm

BSO(A)S=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

Cen Zhongmian, 1958=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中華書局,1958年。

Cereti, 1994=Cereti, C. G., “ Zoroastrian Pahlavi Literature as a Source for Central-

Asian Geography”, The Archaeology of the Steppe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ed. by B. Genito, IUO, Seminario di Studi Asiatici, Series Minor 44, Napoli 1994, pp. 447-68.

Cereti, 1996=Cereti, C. G., “Again on Wahrām ī warzāwand”, paper presented at

“La Perse et l’Asie Centrale: d’Alexandre au 10e siècle”,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zed by the Accademia nazionale dei Lincei and the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held in Rome, November 9-12, 1994; 刊於La Persia e l’Asia centrale da Alessandro al X secolo... (Roma 9-12, novembre 1994), Roma: Academia Nazionale dei Lincei, 1996, pp. 629-639.

Cereti, 2000=Cereti, C. G., “Central Asian and Eastern Iranian Peoples in Zoroastrian

Apocalyptic Literature”, in Kontakte zwischen Iran, Byzanz und der Steppe(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held in Rome 25-28/9/1993), ed. Cs. Balint, Budapest, 2000, pp. 193-207.

Chavannes, 1935=沙畹著,馮承鈞譯,《西突厥史料》,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年.

Enoki,1943=樢恍郏?短拼?畏髁謬?岁Pする一問題(波斯國酋長阿羅憾丘銘

の拂林國)》,載《北亞細亞學報》2(1943年12 月),頁203-244。

Forte, 1996=Forte, A., ”On the so-called Abraham from Persia. A case of mistaken

identity”, in Pelliot, 1996, pp. 375-428.

Humbach, 1983=Humbach, H., “Phrom Gesar and the Bactrian Rome”, in Ethnologie

und Geschichte Festschrift für Karl Jettmar, Wiesbaden, 1983, pp. 303-309.

Humbach, 1987= Humbach, H., “New Coins of Fromo Kēsaro”, in India and the

Ancient World, Leuven, 1987, pp. 81-5;

Harmatta, 1969=Harmatta, J. “Late Bactrian Inscriptions”, in Acta antiqu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17 (1969), pp. 297-432.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2, ed.

by J. Harmatta, B. N. Puri & G. F. Etemadi, UNESCO, 1994, v.3, ed. by B. A. Litvinsky, Zhang Guang-da and R. Shabani Samghabadi, UNESCO, 1996.

Pelliot, 1996=Pelliot, Paul (1878-1945), L’inscription nestorienne de Si-ngan-Fou,

ed. A. Forte, Kyoto, 1996.

Shaban, M. A., The ‘Abbāsid revolution, Cambridge, 1970.

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v.5, tr. by C. E. Bosworth, New York, 1999; v.15, tr.

by R. S. Humphreys, New York, 1990.

Wang, Xiao-fu, 1992=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2年。

Wang, Xin, 2001=王欣,《吐火羅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Wu, Yugui, 1998=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8年。

Xue, Zong-zheng, 1991=薛宗正,《突厥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Yuan Wenqi, 1997=元文琪,《二元神論:古波斯宗教神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7年。

Zhang Xinglang, 1978=張星烺(1888-1951),《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北京:

中華書局,1978年。

ZWY=The Zand ī Wahman Yasn: a Zoroastrian apocalypse, tr. by C. G. Cereti, Roma,

1995.

附錄:地名對照表

玄奘《大唐西域記》(629-643年)《唐書》地理志(661年)、西域傳《冊府元龜》阿史那特勤僕羅上書追述七世紀中葉吐火羅轄地慧超《往五天竺國傳》(727年以前)

覩貨邏

活國(昆都士 )

忽懍國(胡爾姆)

缽鐸創那國(巴 達哈商 )1.月氏都督府

吐火羅

阿緩城

杞惟州

昏磨城

苑湯州

拔特山

吐火羅

勃特山

吐火羅

蒱特山

縛底耶

縛喝國(巴爾赫)2.大汗都督府

嚈噠部落

悒達國

漕矩吒國

鶴悉那城(加

玆尼) 3.條支都督府

訶達羅支國

謝[風日]國

謝[風日]國(社護羅薩他那)

愉漫國(杜尚別)4.天馬都督府

解蘇國數瞞城

解蘇國

珂咄羅國、鑊沙國(瓦克什與噴赤二河之間)5.高附都督府

骨咄施沃沙城

骨吐國

骨咄國

迦畢試國(貝格蘭姆)6.修鮮都督府

罽賓國

罽賓國

罽賓國

梵衍那國7.寫鳳都督府

帆延國

范延國

犯引國(巴米揚)

赤鄂衍那國(迭腦)8.悅般州都督府

石汗那國

石汗那國

胡寔健國(希巴爾甘)9.奇沙州都督府

護時犍國

護時健國

呾蜜國(特爾梅玆)10.姑墨州都督府

怛沒國怛沒城

11.旅獒州都督府

烏拉喝國(安德 胡伊)

呾剌健國(穆爾加布河流域)12.昆墟州都督府

多勒建國

拘謎陀國(喀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