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2从强调体育的健身价值,转向娱乐健身的价值观念
体育运动在对人的生物改造和生理机能提高方面的作用,一直被认为是本质功能。在对外宣传上,我们也一直使用“健身”和“增强体质”等带有生物体育观念含义的词语,而不重视对体育运动中快乐体验进行挖掘和宣传。造成这种现象,与我们长期以来过分注重体育的认识论性质,忽视体育的情感因素所导致的急功近利倾向是分不开的。
如果我们增加一些体育娱乐的宣传,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娱乐一词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容易为人们接受,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贴近。快乐是人格全面发展的桥梁,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认为:人生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而幸福又体现为快乐。要知道,娱乐和健身并不矛盾,为了扩宽体育的功能,应当从强调体育的健身价值,转向娱乐健身的价值观念。
3.2.3转变人的主体意识
3.2.3.1要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不单纯受到外物或他人的作用而被动地接受摆布,而是通过理解体育与生活的意义,人之主体和人之自然客体的关系来确立自我,并通过各本育活动实现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以对体育的认识为基础的,只有加深对体育的认识,把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才能合理地设计自己的体育活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身体健康和情感愉快因素已成为人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人们只有深刻理解体育的生活意义,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充分的自觉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生活。
3.2.3.2发挥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创造性
人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不仅是自觉能动的,而且还应富于创造。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其实质是对现实的突破,它象征革新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其目的不仅仅只是求生存,而更多的是为了享受和发展。人们不应再考虑“是否去运动”,而是应考虑“如何运动”才能带来更多的快乐。不再满足简单重复别人或自己已经做过的一切,而是要别出心裁地设计自己的体育活动。因此,体育活动要给人们充分的自由创造空间,以避免体育活动千篇一律的形式。
3.2.3.3坚持体育活动的自主性
自主性对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活动有深刻的内在规律,要想真正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必须用自主的态度持之以恒、反复体会和琢磨。体育活动中自主性行为的产生也应靠主观努力,不断地掌握体育活动的规律,才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最终产生自身强化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3.3加强社区体育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开始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调控国民经济发展。这股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也波及到体育领域,冲击着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家“体育发展事业”、“体育福利事业”的旧观念,“花钱买健康”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为众人所共识,从而加快了社区体育发展的进程
3.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社区体育的特点随着20世纪80年代将社区作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载体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新的体育领域——社区体育,它面向社区广大群众,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具有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基本特征。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要求社区体育自身要具备“造血”功能,经营经济、主动改善、营造社区的供需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社区体育有以下四个特点。
下一篇:关于和谐化电子公务模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