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教师权利的有效保障: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权利包括社会生活权利和职业权利,当两者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去维护教师的权利。
[论文关键词]教师权利;法律救济;教师专业化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教师权利的有效保障: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权利包括社会生活权利和职业权利,当两者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去维护教师的权利。
美国教育协会(NEA)提出的教师专业化8条标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承认:高度的心智活动、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体系、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不断的在职进修、提供一种可终身从事的职业活动和永久的成员关系、制订专业自身标准、倡导服务社会高于个人私利的精神、拥有强有力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等。这一标准为我们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提供了“标准”。有些国内学者对教师专业化内涵作了更加细致的厘定,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教育的专业理想和信念’;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和标志是‘教育职业的研究性和自主权…。我认为.上述观点脱离中国的国情,理想主义太浓,仅仅考虑到专业人员自身素质,好像教师专业化后教师是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仙。“通过内在的职业行为品质、品位的提高,改善自身的职业‘处境’,而不是一味‘他求’、‘外求’,甚至于怨天尤人”这样的理念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只会起误导作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首先是教师权利的有效保障。
1 为什么——理论、历史、现实的论证
目前,学界关于“教师权利”的界定争议颇多,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国家分别有自己对教师权利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从教师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教师所应享有的职业权利2个层面来界定教师权利的具体内容:这是我们所见的目前对教师权利表达得较为科学、全面与充分的法律蓝本。依此推论,所谓教师权利,一方面指作为社会公民的教师,享有宪法规定的,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的社会生活权利。它反映的是教师的“私权利”,这种权利具有“利己性”;另一方面指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依法享有创设教育环境权,管理学生权以及与学生家长平等协商的权利:它反映的是教师的“公权力”,具有“公众性”:教师享有社会生活权利是其享有职业权利的基础和保障;教师的职业权利是教师权利的根本,是一个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标志:这两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教师权利的2个核心要素。
1.1从理论上分析
一般说来,“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努力谋求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另一方面是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与后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即当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与权力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以上,能够获得社会其他阶层的承认与尊重时,其专业素质的提升才能得到保证;反过来,当整体教师教育水平达到专业化的要求,所提供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其权利保障的趋势会日益增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专业地位会日趋巩固正如琼·托马斯所说,“教育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一。教师的态度主要与其在教育教学中所享受的权利有关。马克思一再强调,人只有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后,精神追求才会提上日程。我国教师尤其是处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却长期处在“权利缺失”一的困境中:对于教育行政管理者而言,教师是被管理者和被评价者,教师没有(或少有)权利参与教育改革决策的制订,而是被动或“被迫”适应改革局面;对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而言,教师是被监督者,社会希望教师承担更多道义上的责任,但教师本身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应该是“最好的保姆”,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权利,开展创造性或研究性教学,但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亦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法律意义上的教师,不仅是责任的承担者和义务的履行者,而且是权利的享受者和行使者。可以说,忽视教师权利的教育是无望的教育,忽视教师权利的改革是无望的改革;只有教师权利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专业化运动才能顺利进行。
下一篇:浅谈教师权利法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