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校学生享有隐私权,但学生隐私权的行使要受到高校行政管理权和高校知情权的约束和限制。如在学籍管理中,高校通过发放表格的形式,获得表格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意义上,学生隐私权的客体范围变窄,但学校对因行使行政管理权而获悉的学生隐私有保密的义务,一般不能公开,需要公开时要注意公开的方式和范围。最近发生的电话诈骗案,就是因为某大学将申请贫困补助的大学生名单和个人信息在校园网上公布,校方是希望广大师生进行民主评议,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但犯罪分子就利用这些学生的信息对学生家长谎报学生生病,骗取家长的钱物。这就是学校未尽到保密义务的过失。
高校知情权对学生隐私权的限制也应当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即学校只有权了解对教育学生有价值的相关隐私。超出这一限定,学生有权拒绝。
2.财产权。侵犯学生财产权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和高校的宿舍。在高校图书馆,如果某一位读者在借书的合理期限过后,图书馆对此收取相应的滞还费。表面上看,收取滞还费是合情合理的,但滞还费的性质是什么,是图书馆做出的行政处罚吗?还是图书馆按契约关系要求学生做出的民事赔偿?解决这一争议首先要明确高校图书馆的法律地位。有学者提出。图书馆与读者的权利义务不是由消费合同的刨设而取得”的观点,基本否决了合同契约关系的观点。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内容,法律法规规章授予高校图书馆管理权和教育权。但行政机关享有的一些职权和管理手段高校及图书馆都不能享有。如读者偷书,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能对其搜身,只能给予批判教育或校纪处理,情节严重的,送公安部门处理。那么既然图书馆行使部分行政管理权力,那其罚款行为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理解,图书馆虽然行使部分管理权力,但没有权执罚。图书馆在行使管理权时,只能根据学校的校纪及法规处理。在程序上,图书馆也只能把违反规章制度的读者的违章情况及处理意见报交学校处理。如果图书馆想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有效的管理,也只能建议教育部修改《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在条款中增设“读者在合理的借书期限过后,经催还不还者,按日征收滞还费”的规定。
高校宿舍根据<宿舍管理规定》发生的没收大功率电器的行为是不台法的。学生财产权作为一般公民的基本权利遵守法律保留原则,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授权学校宿舍管理人员进行财产罚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规定的《宿舍管理规定》是对上位法律法规的违反。至于罚款行为的性质也存在争议,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加快,学生与提供学生公寓的物业公司是民事契约关系,对违反公寓规定的行为,物业公司可以根据契约的规定要求学生进行民事赔偿。
(三)获得救济的权利
《牛津法律大词典》将救济视为与“权利”相对的第二权利,“救济是一种纠正或减轻性质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可能的范围内会矫正由法律关系中当事人违反义务行为造成的后果。”对于学生一般公民的基本权利比如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获得财物返还,涉及精神伤害的还可要求经济赔偿。对于涉及受教育者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比如高校处分决定足以引起学生身份的改变或者因某种原因取消学生学业证和学位证的授予等,因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有不服处理决定者,学生可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学生提起行政诉讼,其司法审查是程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的问题,我国行政诉讼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合法性审查原则。作为例外,法律只规定在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情形下可进行合理性审查。关于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这类问题的审查,既涉及到对学术水平的判断,又关系到高等学校自主管理的权力,一般不宜由法院直接做出代替性判断。原则上法院只审查学校颁发证书及不颁发证书的行为是否合法,即是否经过了法定程序以及实际采取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违反法定的实体条件。法院的判决不是针对学术评价本身。其所关注的是学校应该怎样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法院责令被告重新审查并做出决定,目的在于令被告将审查程序从不公正变为公正,至于其审查后做出什么结论,法院是不过问的。
四、小结
高校行政管理权和学生的权利之间永远都存在一定张力,当冲突激化的时候,司法部门应该成为一名公正的仲裁者。既考虑到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也要考虑到学校行政管理权和知情权对学生权利行使的限制,在学生合法权益与保障学校有效实施自身管理之间找到结合点。
下一篇:浅论发展“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